2011-03-29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公元1991年4月1日高邮撤县设市以前,全县找不到一本介绍高邮的画册。此前,也有些诸如刘少奇视察高邮的照片,也只能作为历史的插页存放在档案馆里,犹如吉光片羽。
设市获得批准前,女县长等人要去民政部面陈一切,很想带一本《高邮》画册赴京形象地推介高邮,只是时间太紧,高邮及周边地区都无法赶制一本彩色画册,无奈之下,领导将任务交给文联,尽快地到印刷厂赶制两本专册即封面为较厚的铜版纸、内为彩色纸的“画册”,将反映高邮各方面风貌的照片一张张贴上去,让首长一看这“画册”实为相册的《高邮》,就知道古老的高邮正在焕发青春。那种寒碜、难堪后来忆及,颇为汗颜。设市前那本“画册”带至京城不会有大用场,它也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画册是一个侧影。《高邮》画册真正问世是1992年11月。在市委宣传部长带领下,一个小班子南下深圳,高质量、低成本编印了一本内容丰富、图像清晰、印刷精美的画册。其封面用了启功题写的“高邮”,端庄秀美,而封面压题的领衔照片是海潮路上一段景,凸现了石油公司、税务局、邮电局的“高楼”,舍此,无法找到更壮观、更靓丽的。当我们津津乐道《高邮》画册时,上海友人却泼冷水,瞧你们城市交通,汽车、自行车、人都是混道行,一看就知道你们高邮不怎么样!高邮人不服也只有“认”了。
设市前的高邮在前进。全市工业总产值1985年为58839万元,1991年则是1985年4倍,年平均递增40%。设市后高邮发展的步伐依然较快,“走出里下河”的雄心不减,但是“欠发达地区”的面貌已见端倪。1997年首届邮文化节举办在即,原先只准备一个大16开的四页“画页”,简朴得有些小气,直到举办前夕才有了以“邮驿之路”为标识的《高邮》画册问世。
此后,十多年间,综合型的《高邮》画册屡出屡新,精彩纷呈,它们如串珠似的连缀成“古城高邮发春华”的风景。2008年底推出的摄影作品集《秦邮巨变》,是将画册《高邮》推向极致,推向空前。它是鸟瞰俯视今日之高邮,也是近景洞察巨变之内涵,它更是回放无声的历史,寻找记忆与激情的芳妍,再现崛起的高邮风情翩跹,风光璀璨。每一位热爱家乡、守望家园的高邮人都可以在画册中寻觅到自己的身影和愿景。
画册是一种标识。邮文化及其邮驿遗存是高邮人引以为自豪的名片,它从精神层面涌动、喷张在人们的血脉里。高邮麻鸭及其双黄蛋也是乡亲继承祖宗物华天宝的特产,它在物质层面游弋、撒欢在流淌的长河里。第三届邮文化节的精美画册在向人们昭示,在邮文化的平台上,已经走出低迷雾霭的高邮人正扬眉吐气走向未来。
倘若你要寻找发展中高邮的崛起的、小康的、绿色的、生态的众生相,去与高邮的标识、象征谋面,那么,你仅从姓张的张元奇、张长贵、张晓萌、张鸿超的一系列摄影作品画册中可以觅得真相,拾得美感,收获欢欣。以“把高邮秋天的芦花拍绝了”享誉省内外的张元奇,善于捕捉高邮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婀娜多姿的地方风情,其摄影作品画面之优美,意境之深远,手法之细腻,不由你不佩服。时至今日,诸君的单幅作品可以向元奇君“叫板”,但是整体上难以与其比肩。让人高兴的是他的长子张晓萌近年出版的画册《家园》、即人类的家园图像中,有几幅取材于家乡的作品令人叫绝。那紫色长天映照着梦幻般意境的高邮湖上一叶扁舟,那扬帆的渔船以及6条小船依次撒网所构成的“梦圆”的相交相切,还有那湖边的“鸭海”方阵和一个个“浪来疯”的鸭精灵,无须一语说明,让你心仪高邮,遐想联翩。由此忆及,张晓萌拍摄家乡的照片在法国获奖,由张元奇、张晓萌、张引祖孙三代这样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准备进京举办摄影作品展览,那将是一次对高邮的推介和张扬,一般常人家庭难以望其项背。
画册是一首乐章。21世纪初,高邮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其时,有临政莅事者说,高邮的发展缓慢与高邮人观念中轻商贾重文化“喜业儒”有关,更有甚者,认为浓郁的重文气氛影响了拓业进取,那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掩盖了一些人本应尽力却不给力的现实。其实,近现代高邮有一部分人早就弃旧图新、改弦更张,“游女拖裙俗渐南”便是真实的写照。当时,市里工业排头兵税利从年1000多万降至1—5月的32万元、机关干部工资难以按时发出。高邮编印出版了《水做的高邮》画册,市委书记写了序。在经济发展不理想的情况下,不选用一张有关企业乃至工农业的照片,唱响一首水做高邮的歌,无疑是醒脑提神、激越人心、凝聚力量的乐章。画册的景色很秀美、很靓丽、很典型,这些光与影的杰作,即使再过50年,也依然会乐得人们常孜孜、自融融。然而更为厚重、更为深邃的是关于水的流动性、包容性、渗透性、坚韧性的诠释,那是引导人们解读高邮、建设高邮,让水中摇曳的高邮早日古树发新枝,一池春水吹皱时,柔情浓似二月花。
随着“十五”、“十一五”宏图成为大地的投影、渐而演绎成今日的辉煌,高邮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上,那闪光的节点、上扬的曲线便定格为一幅幅图像,编绘在一本又一本的介绍高邮抑或某个专题的画册中。《高邮亿元企业风采录》就是2007年谱写成的又一乐章 。高邮的亿元企业,从昔日的屈指可数,发展到当时的35家。它们的陆续崛起,精彩起跳,既是一种量的积累,也是一种质的跃升,更是高邮的企业家们非凡智慧、非凡胆识、非凡气魄和非凡手笔的呈现。亿元企业以集团军出现,在响亮的集结号声中彰显着召唤,呐喊:春潮带雨晚来急,弄潮儿向涛立头。竞争者、追赶者,都一定要敢于同强的比,跟快的赛,向高的攀,快马著鞭,勇往直前。诚然,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85亿元,4年之后的2010年,已实现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亿元企业亦达到126家。那是龙骧虎步的喜人一跃,那是四干精神的神奇一笔。
画册是一方镜框。它可以放最新最美的画,它可以嵌最靓最丽的图。近年,高邮全市拥有的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画册,可谓成百上千。高邮人守望家园是一种责无旁贷,欣赏家园则是分享文明,这里有至灵至性的天山,至善至美的珠湖;这里有大淖絮叨的家常,有农家浮动的书香,有蝶园广场清澈的琴韵,有东塔风铃悠扬的弦歌;这里更有古邑的城与人的世纪之约,高邮人的情与爱的天作之合。随意翻开案头的弘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画册,浏览并想象3万多名弘盛人在2010年干出的93.8亿元企业总产值的业绩,那是豪放派狂歌一曲《弘盛之歌》,那也是婉约派低吟浅唱一首小令:“楼群忽如沉寂的秋水/轻轻扩散开/是你一圈圈昔日的汗渍和/一团团体温/在坦荡的大地上。/种植巨大的温馨/你把安详的梦留给/那么多从不相识的人/而你,又走了……”弘盛人不断超越自我,镌刻着共和国日新月异的锦绣,彰显着高邮人追风赶月的风流。而由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作序的《新邮城新楼景新生活》的精美画册,旨在表达“小康生活”的主题,也是演绎和谐幸福的话题,这是多年来企业商业性广告无法比拟的,它是以高邮的“六合”作镜框,以家乡的“三新”作焦点,将真实的灵动的美妙的神奇的瞬间定格,或为凝固的乐章存照,或为家园心曲留谱,它的精美、精致、精彩让人倾倒,令人神往。尤其可喜的是,这本画册与张晓萌的《百姓》画册一样,正把更多的光影艺术的瞬间聚焦在百姓和民生,让无数平平淡淡、不徐不疾、不愧不怍的百姓平凡生活、黑白人生走进并定格于镜框,那便是社会的透视镜和人性的心电图。
再想想高邮设市时的《高邮》画册,真准备找到它,把它送到档案馆,它毕竟是高邮市诞生之际的一个原点、一种起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