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3 00:00:00 作者:史德元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民歌是苏北里下河地区民间俗曲的典型代表,婉转流畅,曲调甜美,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里下河特色。而民歌中的情歌,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甜中适爽,野味芳馨,雅俗共赏。我情结民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受家庭的感染,逝去的老父亲唱了一辈子的踩车锣鼓唱,大哥的打夯号子在方圆百里都叫得响,三个姐姐都是唱栽秧歌的能手;另一方面是受环境的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我,听惯了家乡原生态的民间歌谣和小调,诸如锣鼓车唱、打夯号子、五句半秧歌、调情唱等,曲调有下河调、小开口、梳妆台、夸夸调、道情、叠断桥、梨膏糖调……婉转悠扬,原汁原味,给人有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自小我就对家乡原生态的民歌情有独钟,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自1983年起开始搜集整理民歌,特别是1988年参加乡“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后,越发不可收拾,工作之余,跑遍了当时全乡25个村的大街小巷,拜访了30多位民间艺人和歌手,至今一些传唱人当时传唱的情景使我难以忘怀,吴长福在唱《渔樵耕读》时潸然泪下,史克同在唱《十二月长工》时老泪纵横,葛三权一个晚上将长篇情歌《插青苗》365句全部唱完,曹鸿藻不但会唱多种曲调的民歌,而且还会拉二胡,在他那里我搜集整理了40多首民间小调和秧田情歌……搜集整理民歌近30年,我的记录原稿有6本计10多万字,其中情歌有近400首。自己把一部分编印成《里下河情歌》后,将6本原生态的民歌原记录稿捐赠给了市档案馆。
在搜集整理民歌时,我坚持做到了不辞辛苦、不计得失,广泛搜集,在整理过程中坚持“四个不变”的原则,即:不改变原作品的主题、不改变原作品的情节、不改变原作品的人物、不改变原作品的语言风格。这次编印的《里下河情歌》集,我想既是对高邮民歌的丰富和传承,也是对家乡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尽了点绵薄之力。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近400首情歌,当时如不及时抢救、搜集,很多会被那些逝去的民间艺人带走,甚至失传。几千年来,在美丽的鱼米之乡丰厚的文化基础上诞生的高邮民歌有着独特的个性,作为中国民歌之乡的民歌爱好者,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我将一如既往地从事好这份既光荣又艰巨的工作,当作一份责任,一种乐趣,一项追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