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5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大凡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都有为喂饭犯愁的经历。前几年,老岳母中风,生活自理能力每况愈下,每顿饭都要喂,而且极不配合,一顿饭要磨蹭几十分钟,好在冷了就用微波炉热,还算方便。
小外孙女过春节后已虚6岁了,回想前两三年的喂饭过程也很艰辛,她不肯吃,嘴里含着不咽下去,满处跑,哄着,逗着,狠着……有时都无济于事,一顿饭就是一个“战役”,多亏有微波炉,否则更是麻烦。这些娇惯现象都与“421”家庭结构的教育氛围有关。
在过去,城上乡下,几乎每个人家都要支个锅灶,一只锅煮饭,另一只锅烧菜,很快就吃饭了,汤罐带热的水还可用来洗脸、洗手、洗碗。后来城上逐步用上了煤炉,先是煤球,继而用有洞洞眼的煤饼。每天的烧煮顺序是先煮饭后烧菜。天热问题不大,到了冬天问题可就来了,等到菜烧好时,先前煮好的饭早就凉了。怎么办?待一钢精锅饭或粥烧好了,都立即用旧棉衣把饭锅包裹起来进行保温。一件棉衣很难把饭锅包裹严实,保温效果也不好,而且不方便也不雅观。有的家庭在方纸盒子里放些稻草或旧棉衣,保温效果与外观都还不错。后来,有的农民似乎从中看到了商机,用扎草窝的方法,将稻草编成钢精锅大小的草焐子进城来卖,尺寸有大有小,家里就按照饭锅的大小买回来一只,专门用来焐饭。这种用稻草编织的草焐子,草茎很容易被烫脆、断裂。母亲就用旧布在里面“衬”上一层,或者垫上一两层纸骨子,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夏天将之搁在一边,冬天又派上了用途,一般情况下,一只草饭焐子要用好几年呢。
后来,街上又出现用玉米包茎皮做的饭焐子卖,并染色编织出简单图案来,也有用蒲草或其它植物茎做的饭焐子卖,虽说都比稻草焐子漂亮,但保暖性能要逊稻草焐子一筹。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泡沫塑料的饭焐子,圆筒形,上面有盖子。因为是工业化制作,盖子一盖,严丝合缝,保温效果胜出一筹。几年之后,市场上还出现过用电保温的泡沫塑料饭焐子,那保温效果是绝对的,早上煮的饭晚上都热烫烫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锅灶在城市几乎绝迹,煤炭炉也逐步退出市场,煤气及液化管道煤气很快地占领了市场。随着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的面世与普及,饭焐子早已淡出了市场,悄悄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