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土坯茅草屋

2011-03-01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有幸和初中时的几个同班同学在一起聚会叙旧,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起了少年时在农村生活、学习、居住的一段难忘的经历。特别是对土坯茅草屋,当时在我们老家一带算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情有独钟,记忆犹新。

谈起茅草屋我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童年的一件往事。记得那年我刚满十岁,是个礼拜天,刚过完白露第二天的清晨,也是打土坯的最好季节。我睡得迷迷糊糊的从床上爬起来,喊了几声爸爸妈妈没人应答,心想他们可能又去家前一条大河里选取水下约两米深的河泥去了(打土坯用),果真不错,我不慌不忙地走到距爸爸妈妈的罱泥船约十米的地方,驻足站在岸边问道:“妈妈,罱这么多河泥做什么用?”妈妈回答说:“制作土坯砌房子用啊。”“砌房子用?”我不解地在想。

我老家居住在自然风光很优美的董潭村,董潭村是个低洼的沼泽地,四周环水,水运发达,常年生长着一望无际大片大片的芦苇,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一根根细嫩的芦苇像卫兵一样直立在水中,不停地吐放着清香。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都是宝,既可以入药,又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天伦之乐,水下的河泥肥沃,既是庄稼宝又是老百姓求生的必需资源,砌房造屋离不了它。

从我记事的第一天起,家里房子的墙就是用我们老家芦苇荡里的河泥制成方块土坯砌的,房顶是芦苇盖的,过去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口袋里没有钱买不起砖瓦,只有就地取材把河里水下的泥取上岸搁上数日,晾上八成干,掺上用铡刀切成小段的稻麦秸秆,加上河水均匀地搅拌成半生烂熟的,用四角见方的木制长方形模具,长约四十公分、宽约二十公分大小,由一人双手稳着平放在地上,另一人用铁揪将搅拌好的河泥倒入框中,用双拳将四个角塞得严严实实的,再把其它部位夯实,表面层用双手磨得光滑滑的,最后双手对角将木制模具用力均匀地轻轻往上一提,一块土坯就成功了,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还是要有点技巧和力气的。

有一次放晚学回家,见爸爸妈妈又去打土坯了,我带着好奇心紧跟他们后面,走到脱土坯的现场,只见爸爸挽起双腿裤角,赤着光脚丫子,手拿一把木制的攉掀,两脚不停地在泥堆里上一下、下一下像踩高跷似的,我便问道:“爸爸你这是在干什么?”还没等爸爸回答,妈妈就接过话茬说:“你爸爸在用力踩河泥呢。”“河泥为什么要踩啊?”“踩得半硬半烂半粘的容易凝固。”“为什么还要掺些稻草和麦秸秆呢?”只听妈妈一边忙着一边解释说:“稻麦秸秆起着拉力作用,不容易折断,结实耐用。”“为什么每年进入秋季白露一过就忙脱土坯呢?”“因为一是秋季是闲时,二是进入秋季雨量少,脱出来的土坯经过秋风吹,日晒通风,就容易收干不裂缝。”  原来如此。

在当时,使用这廉价的土坯造房子,确实是个好办法。据说早在康熙年间,发配到关外的流人就已经发明了这招。别小看过去的土坯茅草房不起眼,造起来还蛮考究的,先要选好宅基地,找个风水先生算一下,掐个日子,打好地基,有条件的人家用碎块砖头将四周打三十公分宽的根基,而后上面垒土坯,房顶上铺上一层芦苇草箔子或草席子,固定在房梁架子上,在草箔子草席子上面再铺上一层厚厚的经过精选的当年的新稻草,稻草上面覆盖一层不厚不薄的河泥,由聪明的手艺人茅匠,将稻麦秸秆一层一叠、一层一叠罗列起来,同时还要备上其它一些原材料,如:粗细适中挺直坚固的大树,做成柱子、房梁、檩子,细小的可以做椽子用。转眼间就变成了我们居住的房子,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过去天然原材料盖起来的茅草房无污染,一般家庭盖有两间正房带一间烧饭的锅房,条件好的就是三间、四间外带多间锅房,我们家的条件在村里不算好也不算最差,一家六口人挤在三间外带大半间的锅屋里,尽管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也其乐融融!

土坯茅草房是纯天然原材料砌成的,无污染、无公害,御寒防热,冬暖夏凉,不但人们喜爱这温暖的草房,就连麻雀们冬天里也喜欢驻足于此。在草制的屋檐里打洞设巢穴下蛋繁殖下一代,与我们同享大自然赐给的天伦之乐。

难忘故乡土坯茅草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