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00:00:00 作者:孙生民 来源:今日高邮
——评王树兴的长篇小说《咏而归》
“未知生,焉知死?”自孔子以降,中国人就取消了对死亡的追问。但是,优秀的小说家总是另辟蹊径,在前人停止的地方开始自己关于人的生存境况的思考。王树兴新近的长篇小说《咏而归》反弹琵琶,以少见的殡葬题材,通过殡葬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视角,呈现现实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死别,思考人应当如何面对生存与死亡的沉重话题。
殡仪馆,是一个常人不愿去的地方,去了就意味着你送别了一个亲朋好友;殡葬工,是一个常人不愿做的职业,做了你就意味着体会不到常人的欢乐和幸福。但是人总是要死的,总要有人为死去的人临终关怀,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和现实关怀意识的作家回避不了、也难以回避的问题。小说《咏而归》就直面这一当今难题,聚焦高沙市大旺殡仪馆,将其设置成一个流转的社会大舞台,真实叙写两代殡葬工的生活、工作和爱情,展示他们在现实的境遇,以及在各种死别中,体味到殡葬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深思人应当如何面对死亡。
小说借用主人公“我”——荀西宁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逝者生存处境及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各色人等。大旺殡仪馆就是观察当下中国的窗口,在这里上演着各种悲喜剧甚至是闹剧。大家虽然忌讳死亡,但也不乏丧事的娱乐化,甚至丧葬过程本身也能成为爱恨情仇和自私罪恶的工具。小说讲述个人经历的一个个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殡葬工应如何殡葬死者、生者应如何祭奠死者以及人如何面对生命与死亡的问题,由此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小说从新馆长荀西宁上任伊始写起。这个爱好文学、有着真性情的汉子,在殡仪馆送走过因车祸身故的妻子,生病而逝的母亲、父亲,现在家里就剩下了在外读大学的儿子和他。但因为上级安排,这块伤心地却成了他工作的地方。起初,荀西宁只抱着干好本职工作、完成任务而已的心态。可现实呈现在他面前的殡仪馆图景是,一群被现实打入另类的看多了死亡、冷漠麻木的殡葬工,被自充内行的所谓“老师”污染和夸张类似杂耍表演的丧葬仪式,南辕北辙的永不着调的送葬音乐。殡葬仪式体会不到生者对死者的追思与哀恸,更感受不到对死者的尊重,感受到更多的是各种“杂色”的喧闹、荒诞、滑稽。随着工作开展并深入之后,他深受生离死别的触动,重新认识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于是他不断推动殡仪馆殡葬改革,亲身体验殡葬的每一个流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个人微博,与同行交流殡葬知识,利用网上社区发布个性化、人性化讣告,借鉴大城市先进的殡葬理念,提出要艺术处理死者遗容,殡葬仪式要办得正式、庄严、肃穆,并且亲身示范影响身边员工。他觉得殡葬不是毫无情感的冰冷工作,要敬畏生命,协助丧户给予死者最后尊严是一种高尚的成全。
荀西宁的殡葬理念与新一代殡葬工窦亚和伊春娜产生共鸣。如果说荀西宁是被动从事殡葬工作,那么“富二代”、大学毕业生窦亚却是主动应聘殡葬工。他深受日本电影《入殓师》的影响,年轻时尚,富有激情,思想新锐,并不会轻易苟同周围的人与事。他对殡葬行业的理解是:殡的是灵魂,葬的是遗体。他应聘殡葬工的理由是:“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像小林大悟那样的殡葬工,让死者有最后的尊严和人生完美,通过自己的工作也因此得到社会和家人对我的承认和尊重。”这里不排除有年轻人的冲动和寻求刺激,或者说对自己富豪父亲安排好的人生拒绝的因素。但在各式各样的死别里,他喜欢上了这项工作,体味到了殡葬工作的意思,进而感悟到殡葬工作的意义。女朋友“西番莲”之死,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殡葬工这一职业的理解:“这个职业能使别人和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能让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有尊严的职业大概很难找到。”
小说结尾处写荀西宁到上海看病前,请窦亚安排自己在殓葬间睡一觉时说:“殡葬工这个工作要做得好其实很简单,将死人当作活人,你让他舒适;你当他是亲人,在帮他做人生最重要的最后,这就能够做好了。”荀西宁认为,殡葬与技术无关,你专心地投入工作,所做的一切就像给活人一样做,对每一个死去的人都应该尊重,让每一个死者都有自身的尊严,因为任何一个到世上来的人都想被人和社会所尊重,这就是人道。这可能就是上一代殡葬人对下一代殡葬人的嘱托。
小说写荀西宁,还写了前任馆长祖馆长、许志群,以及副馆长陈喜国等等,写他们还是为了写荀西宁,是在参差对照中突出荀西宁在殡葬业中的“与众不同”。写窦亚,还写了伊春娜,以及荀九零,是在互补中让我们感受到八○后、九○后们对人生、爱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追求。
小说中苦心经营了两条爱情线索:“我”——荀西宁与医生朱蕴、窦亚与神秘女孩“西番莲”。朱蕴是妇产科医生,在人生的起点站,她与荀西宁所在的人生终点站互为关照,引出两个中年人的婚恋故事,以及他们共同面对人生变故时的互为支撑。朱蕴经历了丈夫的背叛,父亲由病危到离世,前夫一家三口煤气中毒而死,看到临终关怀本身的意义,以及面对亲人离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感情上的准备。年轻女孩“西番莲”与窦亚淡淡的清纯的爱,“西番莲”为自己死后的精心准备,留给世间不忍面对的凄婉结局,让人唏嘘,也让人思索生的意义和爱的代价。
正当主人公荀西宁事业、爱情进展顺利时,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他理性对待、泰然处之。他设计了即将到来的死亡场景,在不多的来日中充实而勇敢地生活,尽情享受人生的愉悦和幸福。在荀西宁看来,生和死是多层面的,不是一个直线,它有起点和结束,热爱并不完美的生命,才能有勇气和底气迎接必然的死亡。他认为,不惧死,才能更好地生。人的出生不可选择,死亡是可以安排的。人是哭着生,无奈地来到世上;可以在死的时候笑,有尊严、有选择地离世。其实这正是小说要揭示的人面对死亡的姿态:咏而归。
小说《咏而归》围绕主人公荀西宁工作、生活轨迹剪裁情节,大旺殡仪馆成了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既有铺排细致的记述,也有画龙点睛的议论,小说跌宕起伏地讲述一个个死别的故事,笔墨貌似轻松,其实蕴含对人情世故的深切洞察、对当下中国的现实关怀、对生死大事的人文思考,使整部小说具有了追寻人类生存终极价值的厚重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