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这是一部中国小说版的《入殓师》故事。
人到中年的荀西宁成为伤心地殡仪馆的馆长。人生终点站这样一个流转的大舞台,让各色人等在这里上演着悲喜剧甚至是闹剧。人们虽然忌讳死亡,但也不乏丧事的娱乐化,丧葬过程本身甚至也成为爱恨情仇和自私罪恶的工具。深受生离死别触动的荀西宁,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他要给予每一位死者人生的最后尊严,做一种高尚的成全和庄重的体恤。
荀西宁与妇产科医生朱蕴,在人生的起点站和终点站互为关照,两个中年人的婚恋平静中蕴藏波澜,他们共同面对人生变故时的互为支撑,体现了知性现代人在当下生活中对传统死亡观的反思,反映出一种逆境之下不消沉也不避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富二代”窦亚应聘殡葬工,他年轻时尚,富有激情,不轻易苟同周围的人与事。他在工作中体验到生命的脆弱与顽强、微小与尊严,逐渐成长。他与神秘女孩“西番莲”淡淡的清纯的爱,留给世间不忍面对的结局,让人唏嘘,也让人思索生的意义和爱的代价。
殡仪馆里,年轻的父亲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让她笑着送别为生育她而献出生命的母亲;下岗女工为了诚实二字,不顾压力去探寻见义勇为的儿子死亡真相;“西番莲”父母对女儿的畸形的爱,父亲在女儿死后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希望,在生死之间让爱有了一种非世俗意义的升华。
主人公荀西宁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理性对待、泰然处之。他设计了即将到来的死亡场景,在不多的来日中充实而勇敢地生活,尽情享受向死而生所带来的愉悦和幸福,让人感到即使是最后,生命也可以如沐春风。
该作品为江苏省作家协会“重点扶持文学创作与评论工程”项目。
【名家推荐】
生与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每个人都要面对,涉足这个题材是一个小说家的社会责任心,写好它需要独特的眼光,需要深刻的思考,王树兴的笔墨貌似轻松,其实蕴含着对生命的极大尊重。这部小说的意义也就不同于其他的文本。
——《小说选刊》副主编 王干
人在现实世界里是渺小的,于是,超越暂时可变的经验世界,追寻人的神性,亦即人之于人的那部分最重要的内容,就成了人理解自己、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工作。《咏而归》所做的探索告诉人们生和死的非世俗意义。
——作家 邓一光
《咏而归》这部作品有我看《入殓师》时一样的感动,在人生终点的倒数第二站,有情,情依依;无情,情黯黯。作者看似在讲故事,实际是切开了一个剖面,吸引着读者去直面。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蒋丰
死去活来的故事让我唏嘘,好小说,触及了生命之重。对生命真正的敬畏是能够直面死亡,知道自己向死而生的存在还有多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在存余的日子里怎么填充,怎么让生命的意义充分彰显,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上留存贡献。
——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杨少衡
作者介绍:
王树兴,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25期高研班学员。近年以小说创作为主,出版和发表作品180多万字,作品以风趣的故事讲述和传神的人物刻画著称。其长篇小说《国戏》《裙带关系》在国外翻译出版,短篇小说曾获“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