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住 宿

2015-01-15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人生在世上,总得要外出走动,一走动就形成距离,若离家远了就得投宿。投宿虽说是旧时的说法,但那时的情景还真是叫投宿比较贴切。

我们这里习惯将投宿叫“住宿”或“住客栈”。我对住宿一事开始有朦朦胧胧印象,源于东头街上竺家巷汪曾祺故居斜对面的“悦来堂”旅馆和汽车站通湖路两边一溜的客栈旅社,它们是来往过客的歇脚之地。文化大革命那当儿,我随着大串联的浪潮,也去过不少地方,但那个时候的红卫兵乘火车、汽车、公交车都不要钱,住宿到各地的红卫兵接待站签个手续到指定地点住宿,同样都不要钱,不过大都是通铺,一日三餐也免费。那个时间段的红卫兵,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

我老家门口有条河,常有农村上街装粪、卖草、卖粮的小木船停泊,这里也曾经有过小小的繁荣。我家经常有农民来借锅烧饭,也偶有来“借宿”的。这里“借宿”与”住宿”的区别在于他们自带被褥和稻草,借你家的空闲屋住一两宿,印象中也不收费,属提供方便的范畴,当然也有一些人家不愿提供这种方便的。依稀记得1956年京杭大运河拓宽工程期间,大批民工就散居在居民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后来县里召开万人大会,也有借宿在民居的情况出现。下乡插队期间,生产队里上城装化肥、胺水及其它事情,常指派知识青年随船出差,这样一来,来的农民不但住宿问题有了着落,连吃饭也由知识青年家长帮助解决了。

工作之后出差都时兴住招待所,因为招待所便宜,但住这种地方有时还必须有关系,不然回你没床位。在身份证尚未诞生之前,住宿要凭介绍信,一到过年过节或遇上有重要会议,招待所就会清理外来旅客。一进招待所迎面就是住宿须知,一副冷漠的面孔。招待所的一景就是大清早总会闯进来一位半老的女服务员,连个门都不敲,看也不看睡在床上的那几位,换过暖水瓶后就扬长而去。工作后有一次我与一同事出差到临泽,住宿在镇招待所的一个老式楼上,一个大通间八张床也就我们两个旅客,那天寒冷的北风吼了一个下午,气温骤降,冻得我们直打哆嗦。为了御寒,我们同睡一张床,拿了五六床被盖上,夜里又来了旅客,从我们身上拿走了三床被,身上自觉轻了许多,但温暖并没有由此减弱。

那个年代住宿都流行一间房间住着几个人,而且互不相识。有一年我住在一家招待所里,4个晚上,邻床共换了3位。当时出差最多的就是采购员,这些采购员都很活络,也很热情,有的竟成了朋友,回去后还不时地有书信往来。

住宿最便宜的就是住澡堂子,但无法洗澡,因为浴池21时后关门,热水停供,住宿的客人都是21时以后才准进来,而早晨8点半之前又必须离店。洗澡的客人是半躺半倚,所以有的澡堂子的床位就比较短,晚上睡觉的客人就比较难受,只能蜷着双腿入眠。

如今叫招待所的地方已经很少了,满目都是各式各样的酒店,拿个身份证就可以入住,钱多钱少自己选,实在想节省就去住地下室。年轻人常远程网络预定旅馆,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