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5 00:00:00 作者:姜传欣 来源:今日高邮
走天下者不少,写散记者亦众多,但像周游这样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写,不多矣。行走漫游的意义,决不是走马观花,一掠而过。在高山大川前寻觅时光的轨迹,在宝刹名观前留下遐想的空间,行走漫游才会有感悟,才会有意义。透过眼前物像的存在,追求人物背后的故事,探求文字隐藏的历史,行走漫游才会拥有比阅读、思考更真实的体验。
周游近年来致力于向大众传播“历史”,作品多从历史学角度切入,向读者娓娓道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典故等。历史散文,漫游散记其实不易写,难在既要搜罗历史,又不能深陷其中而枯燥叙述;难在无法避免描述风景风物,又不拘泥于此;难在必须抒发思古之幽情,又不能漫无边际。而周游对此处理拿捏十分到位,记叙、抒情、议论恰到好处,文与史有机合一。从《孔子的绯闻》《佛教圣地游》到《扬州记忆》再到时下《男人的天空》《飘逝的红颜》,创作如泉喷涌,好文迭出。曾经与周游笑谈,以你现在的创作速度,书店可开辟周游作品专架了。想当年我还在学校读书时,周游已在报刊开辟专栏,在文学青年层出不穷的时候,周游的文学作品已全面丰收,二百万文字已发表。要想叩开历史的这扇门,必然要有穿透风烟的眼睛,才能看清门内纵横磅礴的风景。周游务过农,当过兵,打过工,现又在机关工作,经历多多,角色种种,对生命的领悟、对生活的理解异于常人。正如作家张庆秋所言:“他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对假恶丑的毫不宽容的态度往往给人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甚至于是一种玩世不恭的形象,注定格格不入已经物化的社会……”“其实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淡泊名利,悠游自在,从不刻意度量规划人……”周游自己讲过,除了台湾,几乎走遍中国,一直在游荡中沉默,看得清与看不清的每一处,愿意走与不愿走的每一步,都能脚踏实地。
一生好入名山游,周游充分把握漫游的时间,似乎来去匆匆,却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观感与思量,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独到的历史感悟。无论在《扬州记忆》中检阅,还是在《佛教圣地游》中寻觅,他的视角总是不断张开,看着匆匆走过的人群,看着古老的建筑与风情人文,不时发出深层次的感叹。《佛教圣地游》叙述了中华大地有代表性的名山宝刹的宗教文化和人文过往,昭示了一种超脱凡世之态,给人以启迪,对当今社会有现实意义。在《地藏九华山》中作者这样写道:“吟诵着金乔觉的诗作,回望九华山,犹觉烟云荡胸,我徜徉不忍离去,这是一片圣地,一片浣濯身心、疏瀹尘垢的灵魂止泊之所。”周游是用灵魂在感受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物,同时对人物倾注了同情、宽容和爱心。作者是这样写秦观的:“秦观偶尔悲生但不厌世,常常感慨人生之虚幻无常,却依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佛学禅意只是丰富了他的文化修养和对人生的理解,而并未使他成为佛教徒。”行文丰富而深刻,评点准确而到位。又如在《扬州记忆》中,“若把杭州的西子湖比作雍容贵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就是窈窕淑女。”“二十四桥不仅是桥,更是和扬州的明月、吹箫的玉人以及像杜牧一样风流倜傥的诗人一起呼吸、吟诵的生命体……全文处处以景像、人性、思绪和情怀连贯,从容质朴,简洁生动,在作者空灵率真的笔下浓淡鲜活,让人掩卷沉思,渐渐沉醉。
周游不是学历史出身,但对历史的专注和热爱却很深,他从只字片语小处着眼,一点点打捞起旧年往事的沉屑,钩沉出一些事件、一些人物的来龙去脉,将美术、建筑、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之美融进作品之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完整清晰的历史画卷。《男人的天空》中作者从历史上众多的人物中,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屈原、廉颇、周瑜、李白、包公、李卫、汪曾祺等近四十多位名人雅士,从古写到今,记叙他们的不凡人生,评述功过是非。以人为经,展现人物的起伏;以事为纬,展现历史的更迭,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触摸历史和现代的体温,感知荣辱与兴衰的转换,鉴古惜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这点上讲,周游是坚定的行者,更是一个优秀的文字客和思想者。
读了周游的书,有了漫游的冲动。带上周游的书,跟着他去访古探幽,我对朋友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