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5 00:00:00 作者:刘燕玲 来源:今日高邮
终于把《男人的天空》和《飘逝的红颜》交给印刷厂付梓了,我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就像自己辛苦培养出的孩子,该去见“公婆”了。
这两本书,前后历经几个月的磨砺,和作者同时看稿,有问题一起商量如何删改,达成一致后,请设计人员修改,一遍又一遍;与网上核对,上图书馆找相应的图书核对,找资深老编辑请教、审读。作者多次催我付印,设计改得都怕在QQ上见到我或接我的电话,我自己的耐心也快耗光了。许是职业的关系,就像司机越开车胆子越小一样。书,我是越做越胆小。在发稿的前一刻还在不停地翻阅纸稿。总试图想将错误率减少到最低,明知道发现不了什么,还是心绪不宁。
看到样书,终于有了欣慰的感觉。虽然个别的地方还有要完善的。遂又想起哪位大师说的话聊以自慰:出书是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下本书就能引起注意。
回顾编辑这两本书的过程,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
现在人的阅读习惯已在悄悄改变。不说网络,不说手机阅读对纸制品的分流和相互间竞争,只说纸质图书本身。
首先纸质图书表面看上去要有舒适感。无论是开本还是图书文字的大小。开本太大,手拿着不方便。开本太小,难显大气。文字过小过密,容易产生疲累感。图书的天头、地脚要增加留白量,阅读起来不累。我社曾经出过一本《关键在于落实》,它每页的文字设计不多,天头地脚都有很多的留白,内容则一目了然。这样的书看起来很舒服,读起来也不累——当然具体设计风格还要看书的内容而定。
《男人的天空》《飘逝的红颜》这两本书属于散文类,写的又是历史,所以在开本的选择上,我首先确定为150/230的尺寸。这样的开本据说比较省纸,拿在手里很适中,小巧又大方,阅读起来也方便。
其次是封面和内文的设计风格。我初看书稿,第一个感觉就是,文字描写很飘逸,很洒脱。所以我想尝试走清雅的路子。为此,我几次到图书大厦翻阅文学类、历史类图书,想借鉴其他出版社的图书版式。既要考虑如何吸引大众的眼球出奇,又要在符合图书内容的基础上出新。几易版式,最终确定下来,既有散文类图书的共性——高雅,又具有本书的特性——简单、飘逸。
另外就是书的内容的把关。书稿原为一本,后与作者商定,改为男人一本,女人一本。书名也是几易其名,最终定名为《男人的天空》和《飘逝的红颜》。在书稿内容上,《飘逝的红颜》删减比较多,篇幅几乎换了大半,主要在格调上把好关。《男人的天空》去掉了几篇文章,并删除了一些作者的看法。当然这些删减,都是在征求了作者意见的情况下进行的。
作为一个编辑,做好与作者之间的磨合是很重要的。
最初了解周游,我是从陈琳女士写的序中窥探一二的。他说周游出版过几本书,散文发表了几百万字,每月依然以几十万字的写作速度,在不断地增加着。我不禁要问,怎么能有那么多可写的,每天每时都文如泉涌吗?他的能量从哪里来啊?难以理解!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他是热爱生活的人,是勤于动脑子的人,更是一个有头脑、有钻劲的人。
按说,写了这么多文字,出了不少书了,应该是中国作协会员了吧?最起码也应是个省作协会员了。可他却拒绝加入任何作协。他说,有读者认可就行了,为什么要作协承认?真是怪人!或者说这是他的个性吧!通常有能力的人,个性也强。
读他的文字,逼真、形象,很有画面感,而且他很敢写。比如《生命的叩问》一篇,从古至今,写屈原的文章不少,但周游写屈原有其他个人的看法与着重点:“屈原遍经询问仍找不到心灵的支点,他从少年时代树立起来的信念轰然倒塌,竟把自己的生命推向了虚无的深渊。当所有的道路都通向绝望与悲哀之后,当他与神灵的对话全被封死之后,当他听到秦军攻破郢都之后,世上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失去了价值。于是,他以死的方式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这个肮脏的世界,纵身跃入了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中。汨罗江翻腾着…… 汨罗江呜咽着…… 江水带走了那具羸老衰弱的身躯,却把诗魂留在楚国大地上。屈原就这样走了!从此,那正义的追寻和纯净的歌声便在汨罗江畔悄然歇息了。 这一年,有人说是公元前278年,有人说是公元前277年,有人说是…… 这一天,有人说是农历五月初五,有人说是农历五月十五,有人说是…… 然而,这很重要吗?从此,中国每一条江在农历五月初五沸腾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龙舟竞越,粽子纷飞……所有的中国人都以同样的方式,同样喊声,呼唤着一个伟人。多少粽子撒下去了,蛟龙在每年这个时候饱餐之后就不吃诗祖的尸体了吗?多少龙舟划过去了,是谁抢先将诗祖的魂灵从江中打捞上来了呢?屈原还是走了…… 汨罗江仿佛变成一枚鼓槌般的惊叹号。而屈原那渐去渐远的背影似乎一下子定格成一个黑色的问号。 这个问号永远打在中华民族的心头!” 这样的文字描写,你不感到震撼吗?你能不在不知不觉间深陷其中,并随着文字的流动而悲伤、气愤、羡慕、崇拜吗?他的文字就是这样充满了诱惑,让你确信,历史上的事就是这样的,历史中的人就是这样的!
在编辑书稿中,我就是这样沉浸其间,而忽略了编辑的本职,只能回过头来再看、再看。
与周游在QQ 上交流,他说话总是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让我极不习惯。我感觉他就像个老学究!看过他的个人简介,他实际年龄还不到50岁!这是我在跟他沟通过程中,逐渐走近他,所认识到的。我不敢用“走进”这个词,因为我只是秉承着编辑的职能,试图更多地了解他的所感所思,力求在文字的把握上能更确切一些,所以尝试着通过文字走近他。
做了多年的编辑,跟无数的作者打交道。各行各业、各色各样的人接触了不少,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不多。虽然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朋友。
与作者合作,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坚持原则。因为对书稿负责,就是对作者负责。在编辑这两本书中,我在一些问题上产生了犹豫,比如书眉的选择,比如目录的样式。改了多次,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我清楚地知道,一个错误选择,轻则看着别扭,重则就会影响图书销售。但我努力了,尽量做到完美。
我认为,做为一个编辑,不是简单的编辑过程,更是学习的过程,自我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