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9 00:00:00 作者:陈水 来源:今日高邮
我外婆,好像也没什么事儿——至少是,我几乎什么都不知道。在我妈十几岁时,我外婆就已经去世。我几乎不知道我外婆究竟有一些什么事迹能流传至今,流传到她老人家外孙的耳朵里。真的什么大事情也没有。这是我此生的遗憾。为什么说是遗憾呢?因为据说,一个没有经过外婆呵护的孩子,情商和智商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残缺。可是我总是想在这个遗憾里,找出一些传奇性的故事。即或是不传奇,至少有一些可能存在的细节,让我感知、感动、感慨。
我试图要发掘出外婆的一些事儿。我知道这样做是如何地艰难。我不知道外婆姓什名啥,籍贯何处,生卒年份,穿着样貌,生活习惯。对于她,我只有“外婆”这两个字的符号概念,所以注定了我无法还原外婆的任何生活细节。
可是我还是自以为聪明地决定,从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中去感知人物的性格,我只能去尝试,究竟可行性如何,不得而知。
先说说家庭地位吧。他们陈家是大家族,即使看现在的分支,也有十多户。我只说一个数字,我有舅舅十一个,其中亲舅舅一个,其余都是堂房的舅舅。由此可见他们家族的规模。我外婆是陈家的长房媳妇,按照过去的规矩,这一门的媳妇,肯定是经过家族精挑细选的优秀女子。尽管我实在很难找到评定她老人家为“优秀媳妇”或者“优秀女子”的证据,但是比照旧式大家庭选媳妇的要求,她应该是样貌端庄、知书识礼、聪慧贤淑、克己待人的。如果没有这些个优点,怎么可能会嫁进陈家这个大家族,而且还是长房媳妇呢?这简直是肯定了的,毋庸置疑的!
说她老人家是样貌端庄,我这里还有其他证据,那就是我大舅母潘氏。大舅母的名讳我居然知道,而且在她去世三十年后,我居然还记得,是“万英”二字。我记事时,她已经是我现在的这个年纪了,过去农村女子到这个年龄,应该很衰老的,该黑的黑了,该皱的皱了,可是大舅母容貌却格外地端庄,让人想见她年轻时的美丽。大家族的儿媳妇,往往是婆婆按照自己的模子去选的,所以我就以大舅母做参照,断定外婆的端庄美丽。
至于知书识礼,可能就要在我大舅舅身上找根据了。我大舅舅是个书呆子,满嘴论语孟子,说起话来文绉绉的,但是又没有能凭借自己的学问混得一口饭吃,他活生生地验证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古语。然而我们不能否定他肚子里的真墨水。我就自然会想到大舅舅当年读书时,在外婆的看护下,如何地用功。而以文墨影响他的性格,可能不只是自己勤奋读书的效果,大多有家庭文化环境、特别是母亲文化素养的熏陶。外公也会影响他,但是毕竟外公是长房,大家族的当家男人,哪会有那么多时间去管孩子的学习,就好像《红楼梦》里的贾政;大多数时候影响我大舅舅学习的,还应该是我的外婆。而要能产生这样的影响,绝对不是一个粗俗农妇能够做到的。相夫教子的功课做到把我大舅舅培养成书呆子的地步,也可见我外婆的恒心,还有聪慧贤淑;只是效果过了一些,就好比炖肉,把肉块熬成了肉汁啦。
要说我外婆克己待人,证据是相当的难找,我苦思冥想了很多年。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还是让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为了证明我外婆的克己待人,我不得不去从她的去世说起。我外婆去世的时间,我真的不知道。我妈说她妈是在她十二岁时死的,可是我不敢确信,因为我妈又说她妈是在1960年大饥荒时饿死的,这倒是让我有心去考证。我基本可以断定十二岁的说法不可信,因为我妈十二岁时是1957年,大饥荒还没有到来;我倒是可以猜测外婆是死于1959年,那年我妈十四岁。她家(指外公大家族分家后的小家庭)从1959到1960年,饿死五个人,不可能是一下子一齐饿死的,肯定是有先后顺序的,估计外婆是在其他人前面去世的。她家当时可以说是相当的悲惨,十个人饿死五个,在我们那一带,几乎没有像她家这样情况的。后来,我听大人们说,这五口人,害在了我大舅母手里。当时粮食很紧张,但是不至于就真的饿死人。他家的粮食,很多是被我舅母偷偷地煮着给我大舅舅大表哥还有她自己吃了。私心太重,加上大表哥是长房长孙,特别地娇惯。我外婆作为主管家庭内务的主妇,对儿媳妇的这种做法,不可能不知道,她本应该要去作长久之计,可是却因为爱儿子疼孙子,克制了自己的正确想法,默认了我大舅母的过分行为。此事应该可以证明我外婆克己待人了吧。然而后果相当严重,她饿死了,外公饿死了,两个姨妈饿死了,大表姐饿死了。看来外婆这个家没有当好啊。
外婆毕竟是旧时代过来的人,她也断没有想到自己的善良会带来这严重的后果,我几乎可以想象到外婆临终时悔恨的眼神,也会想象到她在那个世界遇上跟她一样饿死的夫君、女儿和孙女时,该是如何地痛苦、绝望!
好了,不说了,也是个可怜的人。谨以此怀念我那从未谋面的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