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0 00:00:00 作者:冯智超 来源:今日高邮
前几日回乡祭祖。家乡同姓的长辈每年祭祖虽早有耳闻,但一直未曾得见。去年步入社会,也步入了独当一面的节奏。今年的祭祖,父亲便让我作为本户的代表。
祭祖的本家大多散落在高邮、宝应的交界,子婴河的南北;小半安居在省内各地,苏南多于苏北;少数来自徽、浙两省,极个别不远千里从北京甚至东北回乡祭祖。本次祭祖的承办地在宝应夏集地界上,从营南老家骑小电驴约摸半个钟头车程。
刚入祭祖人家的大院,一眼便瞅见,中堂门厅眉梁以下悬着一张丈余见方的祭祖幕。上首四个楷字书“冯氏宗谱”,左右首写了一个联,联云:“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幕中由上而下,自始祖“国仁公”灵牌而起,一路按“仁、鸣、元、芝、单、 、赞、成、文、武、益”的辈分,依六门(即国仁公膝下六子)的次序写了百余位先祖的名号。上疏下密,到得末端,娟娟小字,几不可辨。幕前一张八仙桌,放满瓜果枣饯、香炉什物。两炷红烛袅袅而燃,烛光微动,映得屋堂华光熠熠。桌前放了个蒲垫,上面隐约落着两处凹痕,想来是前来祭拜的同姓晚辈所留。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我稽首合十,屈膝而跪,三个响头磕下来,举目凝望幕上那列祖列宗密密麻麻的尊号,激动之情油然而生。这张祖谱至少在血脉上回答了我人生那所谓的三个终极问题,即——我是谁,从哪来,要到哪去。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中,各门所执本系的宗谱几乎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六门之中只有第四门一位有心的前辈冒着极大的风险将本门的宗谱完整保留下来。八十年代修缮总谱,“元、芝、单”三代先祖的名号大多散佚,仅能凭后世子孙的零星记忆补记出几位,只有四门列位完整,人丁兴旺。整个宗谱呈倒置的树状,自根系而下,以男丁为节点,开枝散叶。长、二、四门枝繁叶茂,颇为昌盛。三、五门在中下段各有一次“三代单传”,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稀疏与冷落。我所在的六门于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