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父亲,我们很好

2015-04-14 00:00:00    作者:卞荣中    来源:今日高邮

十七年了。父亲在他六十九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们。父亲病重时,我们兄弟四人未惜任何代价,穷尽了一切办法,也没能留住正可安享晚年的父亲。父亲的去世,已然是我们全家最深切的痛。不知有多少次,我都在梦中见到父亲。音容未改,笑貌依旧。每次梦醒时分,我都会长久地不能入眠,父亲对儿子们的大爱之举历历从脑中走过。他把一生给了四个儿子,但我们却没能陪他更多的晚年,没能争取到更多孝敬他的时间。

父亲,您和母亲缔造了重孝守善、团结和睦、努力工作、干净做人的家风,我们兄弟四人一直在遵循、传承。记得我八岁那年,在您做院长的医院里玩耍。中药房里的一个抽屉里存放着用于中药配方的小红枣,它们吸引了我。小小四合院的西南角到东北角也不过是我十几步的距离。偏偏配中药的张老先生又特别喜欢我,这给了我常常光顾中药房的可能,也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偷食红枣的机会。药房连着库房。库房里更有一样东西吸引了我的注意:铜钱。“破四旧”时收缴过来的两纸箱的铜钱。我不过是出于好奇,每次总要顺便拿上几枚把玩。直到有一天,您在宿舍里的一个药水盒里发现了它们。您狠狠地训斥了我,告诫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一个铜子儿都不能沾。我害怕极了,因为您从来没有对您的“老巴子”如此疾颜厉色过。这种怕,变成了我后来的坚守。直到现在,父亲,我仍然没有放弃过。

慢慢长大了些,才知道您和母亲撑着这个家是多么地艰辛。母亲一直务农。我们兄弟四人也不过相差八岁,但您用微薄的工资让四个儿子都读到了高中。即便是在我们同时上学期间,家庭的经济负担那么沉重,您也从未迟疑退却过。大哥那时候读高中,学校离家头十里路,大哥不能每天往来。每到周日大哥从家里返校,在我的记忆中,也只能是拎走一瓶咸菜。奢侈时会多一份小麦磨成的“焦屑”。一个月或者更久,您从镇上回到我们在乡下的老家,让二哥去供销站打点猪肉,我总是兴奋地缠着二哥一起去,仿佛早一步看见猪肉都是一种享受。可是,我却很少看到您和母亲添置新衣,哪怕是到了春节这样的日子。您的一生,没有给儿子们留下“奢侈”的记忆,哪怕是偶尔的一次。即便如此,您仍然坚持着让我们上学读书。

我们在您的坚持下坚持着,没有一个人要求退学或“混日子”。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我们兄弟四人都在学习之余从事着挣钱的行当。家乡的芦苇是一种相对丰富的资源,我们学着镇上人的模样,个个学会了折窝积、编芦席。您离开我们的时候,困难的日子早已过去,我们兄弟四人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也都成家立户了。那阵子您是多么欣慰、多么开心啊。每当家里有大事小情,全家人聚在一起时,面对满堂儿孙,您总是笑得停不下来。是啊,您是这个家里生命的根,您怎么能不高兴呢?但在开心之余,您总是不忘对您的儿孙们说:做事要尖心,做人不能有坏习气,还得好好学点真本事,没本事的人是会被人家瞧不起的。您是中医,上过几年私塾,您的小楷字写得是极好的,我们兄弟四人都曾看过您抄录的医书,都是用极工整的小楷写成,但却无人动念效仿。我上初中的时候,您在与家乡相邻的周山公社做社教工作。有一天您回家对我说,你看人家晓晓天天练字,字写得好看得很,哪像你这个捣马叉。我不知道晓晓是谁,但我从那时起便开始练习毛笔字了,直到现在。父亲,您的一句话让我的人生丰富了许多,也显得更有意义。您走了以后,您的儿子们始终没有停止学习。单位里组织的每一次培训、实习、考试、竞赛我们都没拉下过,看书读报已经成了生活习惯,无论是对于现在六十多岁的大哥,还是五十出头的我。我们兄弟们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唯觉书卷之妙、学习之要。因为学习,我们变得理性而沉稳。学习给我们带来了进步,也为我们创造了财富。但是父亲,我们终究没有学会奢侈,没有学会铺张浪费。勤俭持家、节俭过日子是我们兄弟的生活常态。

我们努力工作和学习,我们遵从老家的旧宅中传承下来的风格,过着本本分分的日子,但我们没有忽略母亲。您和母亲的感情至深至纯,她是沐浴您的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春风细雨。您走了,我们兄弟四人竭尽心力照顾着年事已高的母亲,让她老人家尽享为人之母的幸福。四个儿子家都存放着母亲的生活细软,每家的钥匙都在母亲的口袋里揣着。母亲可以随心地选择在哪个儿子家居住。无论是从哪家到哪家,母亲总是关照说:我回家了。我们总是常常笑话母亲,去哪家呀?母亲八十岁坐上飞机去北京,八十三岁乘坐动车去上海,开心得像个孩子。您和母亲没有女儿,但是父亲,您知道母亲是怎么说的吗?您的四房儿媳妇就是您和母亲的女儿!这让母亲感到多么欣慰,也使母亲让多少人羡慕。如今,已是四代同堂的母亲早就成了“老太太”。只是,当家庭里任何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这个“老太太”永远也改变不了是我们四兄弟家的宝贝。我们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予了母亲我们可能给予的一切。母亲是快乐的。母亲的快乐成了我们最大的享受。

父亲,您走了以后,是大哥别无选择地掌起了这个家庭的“舵把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您从来没有“命令”过我们,凡事都是以商量的口气跟我们交流。记忆中大哥二十来岁时,就时常和您面对面坐着,认真地商量家里要办的大事。我们是可以旁听的,也可以插话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十六岁那年,悄悄瞒着所有的家里人去参加征兵体检,您对这个“老巴子”的选择给予了充分的“容忍”和支持。尽管我到了部队以后,您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为您的“老巴子”明里暗里流下过多少思念的泪水,但当时您却是唯一支持我的长辈。那时的我实感意外,现在想来,这不正是父亲您的教子之方吗?您的民主成长了我们独立思考、勇于决断的品质。大哥对这个家的 “把握”也完全遵循着您和母亲所缔造的家风。我们兄弟四个家庭在和睦平顺中一路向前,仿佛还是您健在时的模样。父亲,您给予我们的生命,也为这个家铸造了精神灵魂。无论这棵家庭的大树枝叶如何伸展,又怎能离得开那个根呢!

父亲您知道,您走的那一年,兄弟四人只有我一个转业时直接进了县城工作,那时候大哥已经在家乡小镇当镇长十几年了,三哥也已经接上了您的位置履职镇卫生院长,二哥身为老师,也有了自己的进步。物转星移之间,除了二哥之外,我们兄弟三人不断地变换着工作岗位,从家乡的小镇到县城,从乡镇到机关,从本地到外地,从行政到企业,从职员到领导。但是父亲,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我们兄弟始终记得您说过的话:做事要尖心,做人不能有坏习气。您是因此而在家乡树立起了德高望重的形象的。我们遵循着您的教导,竭尽能力做事,本本分分做人。我们珍惜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务、每一份权力。我们不喜欢你争我斗,不喜欢阿谀奉承,不喜欢阳奉阴为,不喜欢恶意撷取。我们在意的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尽管我们做得不够好,但我们无愧于心。父亲,在我们的心目中,您不是一个善于唠叨的人,您也从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但您寥寥数语的教导却像一把坚挺的大伞,为您的子孙们遮挡着污风秽雨,让我们显得干净和健康。

父亲,我们很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