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3 00:00:00 作者:高晓春 来源:今日高邮
与书结下“良缘”是在20年前的病榻上。
那段灰暗的时光始终在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父亲去世落下债务,我骑车被撞住进医院。祸不单行的日子,我的额头上绑缚白纱布,鼻孔插着输氧管,每天四五瓶消炎镇痛药水注入静脉。孤独的我埋怨命运不公,忧郁失望,甚至变得自暴自弃,妻子和医生劝我要配合治疗。
邻床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在半躺着阅读《读者》,见我斜视他,摘下眼镜放下书说,年轻人,你看看吧,开卷有益。见他言语和蔼,我从他手中接过书,没精打采地翻着。倏地,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的诗歌映入我的眼帘,我默默地吟诵着:“当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捧着书,内心震撼,原来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仍然没有丧失希望和斗志.,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与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比之下,我这点委屈算什么呢,想着、想着脸颊泛红了。
第三天,这位老师出院临行前,将《读者》赠送给我,书中淡淡的墨香让我爱不释手。从此,《读者》走进了我的生活,《读者》也为“病号”的我消弭了心灵的阴影和生活的阴霾,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康复上班后,我便到新华书店买了岳麓书社出版的四大名著。“三国”里的纵横捭阖、金戈铁马,“水浒”中的侠肝义胆、杀富济贫,西游取经路上的历尽艰险、降妖除魔,大观园中的富贵浮云、悲欢离合……不仅增加了我的文学素养,而且转变了我的生活态度。
2002年,适逢农电体制改革,坚持读书的我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成了一名农电工。公司倡导员工“多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从那以后,鲁迅、胡适、路遥等作家的作品,一本本走进了我的生活,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滋润着我曾经干涸的心灵。
书读多了,就萌生写作的念头。2004年秋季,公司举办“奉献在岗位”的演讲比赛,我根据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特撰写的《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主人公“信使”罗文的事迹,写成了《从罗文精神说开去》的演讲稿,不仅获得演讲二等奖,还被公司评为最佳稿件奖。
喜欢读书的我还有幸被公司聘为业余通讯员,从不会写消息开始到现在偶尔文章能见报端,都是一份份报纸占据我的时间、一本本书籍阅读的结果。别人休闲时,我徜徉在书的海洋里,那清心凝练的散文、荡气回肠的小说、针砭时弊的杂文,字里行间让我如饮佳酿,如品佳茗,乐此不疲。
2008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公司将应征全国性征文的重任交给我,并嘱托我联系公司的发展变化来写稿。那些日,我白天走访调查找资料,夜晚辗转反侧忙改稿,题为《三十年高邮的“电”和我》的散文获得新华报业网社颁发的“优秀奖”证书。
书籍,我永恒的挚友!是你始终不渝地温暖影响着我,为我增长知识,抛弃烦恼,净化灵魂。一路上有你,再多的苦和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