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一眼千年

2015-05-0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由于脚伤,害得我半年没有跑步锻炼,连热衷的旅游也不得不停止了。望着明媚的阳光、姹紫嫣红的春色,心里真是憋得慌。适逢星期天,女儿提议不妨到附近走走,于是就有了自驾去镇江的计划。天下名山无数,但像镇江三山古迹胜境那么密集、那么风雅、那么撩人的并不多。金山、焦山、北固山去过数次,唯南山、西津渡没有去过,就计划去南山、西津渡加焦山三个风景区,一天跑下来,大家都觉得西津渡文化内涵最丰富。

在我孩提的印象中,镇江就是个大码头,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至今依稀记得去上海在六圩下汽车、赶轮渡、过江后赶火车的匆忙情景。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末以后,由于河势的变迁,国势的衰败,西津渡不仅退出了津渡功能,繁华的街市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正所谓因祸得福,其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在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兴衰之后,西津渡古街已经逐步形成繁华的津渡经济和独特的津渡文化,同时也催生出西津渡商业文化街市。

我们一行由伯先路向西走,展现在眼帘的是几幢古旧式的西洋楼房,屋楣上依稀能看到镌刻“1890年”的字样,这是旧时的英国驻镇江领事馆,现已改建为镇江博物馆,楼房虽简朴却气度不凡。岁月的留痕,无情地呈现出清末时期的历史创伤。我们沿着石坡拾阶而上,即见立于坡顶的雕花砖砌的券门,古朴而浑厚,上书“西津渡街”四字,字迹遒劲老道。穿过这道券门,展现在眼前的便是经历了千年沧桑的“西津古道”了。我们漫步于这条青石板铺就的弯曲小道,而两边斑驳的青灰色砖墙绵亘着这条古街蜿蜒千米。古道的青石板深深镌刻着车辙磨砺的岁月印记,沿坡而建的几道券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创伤历历的石板,承载着千年风雨浸染的沧桑。

西津渡,街靠着渡,渡连着街,众多的历史遗存,遍布的岁月留痕,展示着镇江宽厚而深邃的历史阅历和传承。我们走过五十三坡,临近昭关石塔时,被一阵纯正的京剧唱腔所吸引,循声北看,一泓绿水拱着一座戏台,一群京剧票友正在吹拉弹唱,观看的游客着实不少,还不时地鼓掌喝彩呢。夕阳西下的余辉照射在昭关石塔上,仿佛为塔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塔下的镂花香炉里升腾着袅袅青烟,和着若有若无的梵音,弥漫在古塔的周围,顺着西津渡古街蔓延。向前走去,便是宋代的铁柱宫遗址,成立于宋、延伸至民国初年、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救生会,还有传承久远、行旅商贾祈求平安、顶礼膜拜的观音洞。再向西便是唐代的渡口客栈小山楼遗址,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渡口的“一眼千年”,隔着玻璃罩俯视:即见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的台阶叠压重合,历史的年轮竟浓宿于这“一眼千年”中,远古的风尘与我的思绪,随着这旷久古渡而跳跃千年。

过了小山楼便是一道券门,一座向北翘首的黑色塑像立在墙边,旁边写着唐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日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塑像想必就是唐人张祜了。塑像对面就是待渡亭,置身于待渡亭,远眺色调灰黑、起起伏伏的院落和幽深曲折的一条条小巷,呼吸着掺杂着清凉江风的空气时,我似乎才意识到什么叫时空穿越。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