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老家的旧窑址

2015-05-21 00:00:00    作者:黎业东    来源:今日高邮

一排白杨,半壁残垣,点点菜花黄;几多遐想,万般钩沉,滴滴旧时情。无意间看见不知女儿何时在乡下拍到的一张照片,自然知道她是无意抑或好奇而为之,却不禁勾起我尘封的记忆。

这一段土窑的遗址竟然被女儿拍得如此美丽,色彩的对比和搭配使我久久地凝视,越发痴迷而沉醉,半壁残垣竟然那么清晰地渐渐完整起来。

茅草的房屋是我童年对家的印象,我依稀记得父母带着我和姐姐同祖父母分家单过砌房的事。房子一共三间,土坯的墙,稻草的屋面,屋里的地面是用草灰和着黄沙泥用石磙压平的,我和姐姐也算有了属于我们的房间,尽管是跟厨房共用一间,这样的屋子一直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间大盆小碗接漏雨、屋面也常换稻草的经历自然不会少。

分田单干后几年,农村星星点点地有人家砌起了砖瓦结构的平房,多为家里当时有人在外面是工人的。父母跟许多当年的同龄人一样,渴求着能为子女和自己建成结实牢固的瓦房。在既差钱又难以借多少钱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地实现这一梦想,成为他们那一辈人最现实的“研究课题”。最后几个叔伯兄弟一致决定:请师傅砌土窑,自己弄土砖坯自己烧。就这样一个一窑能烧几千块砖的土窑就出现在照片中的位置。

掼砖坯、晒砖坯、烧砖坯、出窑,就成了我那时期难忘的记忆。一般掼砖坯都是在夏天,一是好晒,二来麦草最适宜烧窑。父母只要忙完农活就在家后面掼坯,帮忙也成为我和姐姐业余生活的一部分。父亲都是打着赤膊,顶着骄阳,把揉熟的泥土“啪”地一声掼在木制的土坯模具里,用钢丝做的弓切去多余的泥,松开模具,一块砖坯就成功了。父亲啪啪地不停掼着,我们就吭哧吭哧地搬到平整好的地方去晒。看着父亲掼得那么带劲,我很羡慕,于是就乘他喝茶的时候去掼,切开一看,竟然都是缺角的废品,父亲就在旁边笑。

土坯自然是怕水了,夏天雷雨也多,变天抢收抢盖土坯就成了很严峻的攻坚战了。尽管每次全家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可还是有时损失一些土坯,更惨的是由于土坯堆因为漏雨而坍塌掉。

强度最大的要算烧窑了。土坯也干了,麦秸也有了,就准备烧窑了。由窑师傅把土坯码到窑里,然后就在他的指导下烧了。一窑要烧几天几夜呢,父亲弟兄几个就轮流烧窑看窑。我也很兴奋,一有时间也过去搬草,灶膛的火光映红父亲的脸庞,也映出了红红的希望。

等一窑土坯都烧成火红火红,就在窑上通过几个小孔往里慢慢注水了,水都是一担一担地挑上去,随着水的慢慢渗透,窑上弥漫着阵阵热气,烧红的土坯也变成了青砖。出窑时家人把砖头运到家前屋后,粘满砖灰的脸上洋溢着欢笑。

看着这些散发着特殊气息的青砖,我想着宽敞的瓦房。没有多久,就用父亲掼出来的砖头砌了四间砖瓦房。

女儿和我都认为这张照片很美,可我们发现美的角度并不一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