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31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高邮城北门外城墙下的护城河边,一到秋天常常停靠着一些从泰州、海安、如皋等地来的船只,船主一般穿着较长的青布鱼裙,剃着一种怪式样的头,头的前半部剃得光光,后半部却留着较长的头发,他们沿街叫卖着当地的特产:紫萝卜口格 ——鸡爪子呐——紫萝卜有银元般大,紫黑色,用篾扦子串着,一串有四五个。鸡爪子外呈栗色,去皮,里为金黄色,长得像鸡爪形,味甘甜,是树上结的,一把一把地扎着。儿童们一般都喜欢吃紫萝卜,尤其是鸡爪子,价钱也不大。大概是因为卖主的服饰和打扮得怪异的缘故吧,一般的市民都称他们为“下河貉子”。
貉,读hé,野兽名,毛棕灰色,耳小,嘴尖,昼伏夜出,捕食虫类,皮很珍贵。有成语“一丘之貉”,意思是彼此相似,没什么差别,指坏人。
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公元403年—444年)的《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孙秀降晋,晋武帝厚存宠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笃。妻尝妒,乃骂秀为‘貉子’。”《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引《典略》:“羽骂孙权为貉子”。章炳麟《新方言二》:“《说文》:貉,北方豸种。今江南运河而东,相轻贱则呼貉子”。从以上的几节文字中可以得知,“貉子”这个词大约在汉代就出现、使用了,是骂人的词。章炳麟是鲁迅的老师,国学大师,他研究出在运河之东,对于轻视、瞧不起的人则呼之为“貉子”,可能在高邮一带最初用此词的人错将“貉”字读成“络”音,而至今“下河貉子”的“貉”,仍然读成“络”音了。其实,“貉子”是詈人之词,通用范围较广。
已经逝世的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国政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回故乡办过一次书画展,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均盖着一颗闲章曰“里下河人”,可见他是以里下河人为荣的。
里下河地域的范围是:江苏淮河故道以南,长江以北,通扬大运河以东,范公堤以西,这一大片土地都称之为里下河。高邮的境域也处在里下河范围之内,高邮人再也不能说别人是“下河貉子”了,当然也不能以“貉子”一词来叫别的地方的人,这是一个不文明的骂人的词啊!貉是近似狐狸的小动物,骂人是貉子,等于骂人是畜牲啊!不过这是古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