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3 00:00:00 作者:夏涛 来源:今日高邮
我出生和成长在高邮东北乡横泾镇的乡下,一个叫沿荡的自然村庄,离小镇还有十五里远。小村庄像个岛,四面环水,三面是草荡,环村河宽宽窄窄,终年碧水荡漾。草荡一望无边,一年四季交替展现季节的风景,是个风景独好的水乡腹地,水道四通八达,河道成网,纵横交错,往日村民出行大多用船,所以多少年来,村里人对能修条通畅路和架座宽大桥,连接外面的世界和现代文明,总是带着不尽期盼和神往。
村里人把铺路架桥这种公益之举,看成修行积德之善举,从心头敬奉着,这炷心香一直点燃着,星火不熄。一茬茬村干部们都高调唱喊过,要举全村之力架桥铺路。可一个偏远的纯农业种植的村子,一直没有能力完成这件壮举,成了村里人的一个梦。
记得我到扬州读财校的那年秋天,下了连绵的秋雨,父亲挑着我的一担行李送我,送到镇上乘刚开通不久的汽车赶到高邮,还要转车到扬州。我们父子俩一前一后,走过村口吱吱作响、摇摇晃晃的小木桥,踩着一路泥泞,跋涉十五里烂泥路,沾在脚底的黑粘土,像在脚上绑了块大砖头,摔也摔不脱,走得腿酸脚痛。父亲很坚决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分在城里工作,不要再回到这个乡下来吃苦受罪,连走个路、过个桥都这么难。
我毕业后,被分配在乡镇财政所工作,很少回老家去。除路上小桥多,路面高低不平,骑自行车颠簸难行,更怕路上遭遇下雨,自行车就要骑人。
近些年,中央政策不断关注三农,通达工程的实施,铺成的水泥路面的通村大道,直通我们村子东边。随着国家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建成的等级公路安大公路经过我们村西。能够联通起两条平行大道,好让汽车开到村头来,一下子成了村里人近在眼前的迫切希望。
三年前,村民们积极开展“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并通过申报,争取到了第一批财政奖补,迅速地铺成了一条长达两公里的南北向的水泥路,把铺到村东的通村公路,接通上村西的安大公路,让公路这根长青藤终于延伸到我老家的村口。
交通便捷了,以往出行不便的乡姑村妇们,也被招到镇上工厂里做工,每天早晨和傍晚的乡村道路上,骑电瓶车和自行车的男男女女成群成阵,南来北往,一路欢声笑语。他们可以平时做工,农忙种地,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
今年开春,老家来人找我,要我们在外面有正式工作的和做生意当老板的再出点资,捐点款,说还要争取今年的“农桥建设”政策扶持,再把村口的老桥修一修,好让汽车直接开进村子里。我欣喜感到老家人过上如今的好日子,追求幸福的欲望仍然很高。
秋收秋种刚结束,村口大桥也建成了,市送文化下乡演出队送戏到我们老家沿荡村,我也颇有兴致地赶回去看戏,感受一下乡亲们的喜庆氛围,也看望看望还在老家靠承包土地流转收入,并享受着新农村养老保险而颐养天年的父母。
走进村头,就闻锣鼓喧天,新建成的村中心广场上,搭了个简易戏台,台下围拥着一圈圈村民,我看到一张张熟识的面孔,都洋溢着笑意。看着戏台上的演员们说唱搞笑、载歌载舞,想不到被说成“龟不生蛋之地”的老家,竟然破天荒地迎来了市里的戏班子,想来多亏是路通桥连了,偏远小村终于与外面的文明有了直接沟通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