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子京老师

2015-08-10 00:00:00    作者:黄学根    来源:今日高邮

子京是我的启蒙老师。远房同辈,比我大11岁。六十四年前,我在他手上读过两年多私塾。他离开人世十多年了,其形象仍在眼前。

他德才双馨,教学有方。他同情穷学生,对我师爱真挚,器重有加。

他容貌堂堂,满腹华章。在我心目中俨然是位圣贤。他写一手好字,正楷、隶书皆佳。书中堂,写楹联。刚劲有力,自成一体。我深羡,效仿,字有他的影子。

子京老师“旧学”颇丰,并择其一二给门生或励志,或劝学。如墙上的隶书条幅有《陋室铭》,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爱看爱背,似懂非懂地镌刻于心田。

他精选教材,贴近生活,重实用。教学《尺牍》(《百家姓》入学前家父已教),练书法,习珠算。旨在能写能算。记得初学珠算,子京老师很有章法,他严格要求,背口诀,练指法。拇食中分工合作,不得乱弹乱拨,且边打边说口诀。由慢到快,先学加减后乘除。同一(组)题,数人同时,比快比准,满室噼呖啪啦响,声声迸出心之希望,劲在潮涨。工作多年后,方知,珠算手脑并用,益于开发智力,日本人也学珠算。

之后,选读《大学》《中庸》,继而《国语》、简单算术。换书时,他从不计较我带给他的礼薄(习俗)。刚解放,不少农家衣食不周,我们十数学生中,只一朵“金花”,且不多时日就不上了,男孩天暖和光着脚到学,老师并不介意。他是独生子,两个妈妈的掌上珠(长母未生),是惯大的,但大忙也帮师娘犁田,收割。烈日火烤蚂蝗咬,洒汗流血,耕者甘苦他知晓。

初涉“旧学”,老师注意文火慢热,我们尚可接受。一天上午,他去镇开会,留的上联是“美酒”"。下联么?我们苦思冥想而不得。他回来一问,就拿酒、端鱼,在大家面前晃了一下,我们若有所悟,有人叫:“好菜!”师:“有荤菜呢,佳肴!”生:“哦!” 以后教的就长点了,如“五谷丰登,六畜平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鸡走东南西北,蛋生春夏秋冬”“闭门推去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等。真是诗情画意,光辉照人,奇思妙想也。

近朱者赤,我十二三岁能给邻人涂写春联,后可自拟,多亏老师熏陶,懂点对仗吧。

没过多久,老师看我能学,就利用我的大字本及时加餐。他将古诗认真楷书让我临摹,如“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弄懂了字意,对我这个曾随父母住在船上异乡漂泊两年多的孩子来说,情境并不陌生。老师几乎每天还在我大字行间填妙联,题名诗。记得有“跌破磊桥三块石,撞断出字两重山”,特别是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形象逼真,悲情溢,怨意切,鬼神动容,乃千古绝唱!虽是“冷知识”,但在我童年的血液中早是热的了!

大字本成了经典载体,我视若珍宝,天天背,天天新。有的还颇具哲理,如“船轻石重轻装重,尺短布长短量长”。加的餐品类多多,有礼教方面的,如五常:仁义礼智信。有常识:瓜田旁不拔鞋子,李树下不整帽子。有的算是“冷盘”,什么四书、五经、天干、地支。还有陆游、刘伶等名人轶事。有的算着“热炒”,如常听到的农谚、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等。他诲人不倦,常是当面范读,重讲难点,生字。语言简练,质朴,易记忆。后来,一有机会,我每每喜赏名联,品读诗词,写作偶露笔端,不乏骈俪。在古文化方面正是子京老师打的底色。

他是智者,善于以智启智,用中国传统文化滋润我们稚嫩的心灵,或书面文字,或讲故事,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

他更是高手,教学艺术在于激励,鼓舞,树自信,强自尊。背书,让我第一个上台,定要流畅!当众夸奖,我的课堂笔记认真,课后又整理重抄。而未动笔,索要我“毛坯”的堂兄则挨了怪。我13岁那年,发大水(能看到田埂上的草尖),老师让我和他一起上船,丈量田亩(有民工在田上撑行,拉尺)。与另一位快手,加老师,三把算盘,算出面积核对之。他用心良苦,赶我到幕前,鞭策我成功施展,闪亮,从而发现自我,更进一步奋发向上,在人生的路上韧而无畏。

1952年冬,接替他的是公办夏老师。半年多语数教学后,1953年暑假,夏老师就举荐我到周庄中心小学,我顺利通过插班考试,入读至关重要的六年级,并赶至前几名,1954年考取兴化中学,走进了文化的殿堂,为能进一步吮吸知识的甘霖而欣喜。

我腾飞的能力,源于子京老师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