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桥集》自序里,汪曾祺开篇就说:“我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如何编排好这些活蹦乱跳的“兔子”,真是颇见功夫的活儿。
在同一家出版社,由同一位编辑左手编汪老的散文、右手编汪老的小说,并把这些“兔子”搂拢得生动有序、顽态可掬的编辑较多。把读再三,我更喜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选本。
汪老的散文集《我的高邮》、小说集《水蛇腰》,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申永霞编辑的。我在高邮买过,在外地也购过。我阅读着收藏着,也几次分赠给文友。
高邮,生根在汪老的心中、文中、画中、诗中。高邮,是汪老创作的摇篮和主题。对高邮,汪老怀有书写不尽的情思啊。
汪老,今天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专门为您编辑了有关高邮的散文集、小说集了。这,正中您的下怀吧,您一定很高兴呵。
作为高邮的汪迷,我对这两本书抚摸再三、读思良久。从心底里感谢这位编辑。她不仅用心按照汪老的心迹编辑汪文,也更加突出了高邮。高邮的街街巷巷风风水水、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诚挚地记着你、感谢你。汪老天堂有知,也会以慈爱的目光欣赏你、护佑你。
用心研读。汪老说过,我希望评论家在评我的作品时,首先欣赏我的作品,不要拿我的作品来为他的理论“说事”。 编辑是无言的评论家,或者说是用选本发声的评论家。作为编辑,在选编汪老作品时,必须悉心研讨,用心欣赏,以汪老系列作品的主线与自己编辑的主线严丝合缝,才能创新汪老的选本。这两本书在深入研讨原著,把握汪老关于高邮作品的主干和精髓的基础上,以高邮为圆心,编织汪老作品的“云锦”。这种选题、慧眼和操作的本身,是为汪老自己的灵魂和作品“说事”,自然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高邮的“五谷杂粮”,到汪老的文章里成了“五谷丰登”,到了这位编辑的手上就成了“五谷飘香”了。这其中的耕耘、种植、加工、咀嚼、消化、反刍、升华,很不得了,也很是了不得;个中的酸甜苦辣,作者尽知,编者知之。
用心编排。《我的高邮》共选汪老有关高邮的散文35篇,这组系列分别以家乡、家、家人、家乡学校、家乡游玩、家乡食物、家乡景点、家乡故事、家乡风俗、家乡人物、家乡学艺等内容编排,层层叠叠、浸浸染染、活活脱脱、茁茁壮壮,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高邮。篇章之间,营织着一张家乡情思的网络,生发着一种家乡精神的内在脉动,编者让读者和作者一起,走进了别样的高邮,走进了高邮的人物、走进了高邮的风俗,走进了美好的人世间。在目录之外的书前书后分别加载小品《荷花》《下大雨》《琥珀》《豆芽》《灵通麻雀》《涂白》《粉蝶》《波尔多液》《珠花》《水果店》等10篇。在这些艺术“琥珀”中,有的写高邮,也有写北京、江阴等地的,都是精品中的极品,集中体现了汪老选题独到、文笔老道、短小精干、清香卓然的特色,犹如吃高邮包子之前,尝一尝高邮的煮干丝;犹如正餐之后,呷两片高邮的“奶奶哼”(一种地方甜瓜),真是吊人胃口,回味绵长。
用心策划。申永霞左手编汪老的散文,右手编汪老的小说。用高邮这柄鱼竿,钓起了两大串鲜活的鲤鱼。《我的高邮》书名,为汪老所书。赏其字,思其人,可亲可敬的汪老,就在我们面前。里下河特色的照片,勾起人们对时艰岁月、人性静美的眷念。为了出好这套选本,这位编辑可谓内外功兼备,同时发力。前往高邮踏青、采风,望街巷、体人情,阅风俗、察故知,用镜头记录下那些美好的瞬间。不仅如此,她还着力寻找最能反映高邮的老照片。后来我才得知,这位编辑上网,通过博客找到高邮籍《东方文化周刊》的编辑部主任老克,还通过老克找到了高邮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姜文定,通过姜又找到了高邮摄影家张元奇,当她从张元奇老先生手里拿到一组高邮老照片时,真是喜欢得几乎要蹦起来。小船、渔网、鱼鹰、家鸭,湖水、芦苇、树木、宝塔;渔翁、码头、学童、菜花,水牛、竹篙、双桨、庄稼,羡煞人的高邮,真是风景如画。看到这样的美图、这样的美文,坠入这样引人入胜的策划,早已激起阅读汪老的冲动,冲动既起,真是想挡也挡不住呵。
我本高邮人,爱看汪老文。夏游哈尔滨,我就是带着《我的高邮》《水蛇腰》,往之。每日游玩后返回宾馆,饭罢,澡毕,打开精美的图书,重温高邮昨天的故事,真是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不能自已啊。
胸中高邮事,笔底留春秋。汪老的书还会一代代编下去,汪老的文还会一代代读下去,汪老的艺术浸透力还会水银泻地般地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