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今年70岁,10多年前从一家工厂退休,退休金每月2000元左右。老伴年轻时帮佣,年老了就不做什么事,操持家务。他们俩的儿子、儿媳原都在一家工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下岗了,再就业,现都在外地的一家公司打工,收入均不高。
老沈有个孙子,已经上高二。老沈的退休金倘只用于祖孙三人的日常生活,够了。孙子后年就要考大学,他早就计划积蓄一些钱准备孙子上大学。孙子的学习成绩一般,假如考到个“三本”,那每年的学费就将近2万元。老沈夫妇俩平时的生活就很简单,省吃俭用,退休以后加个“更”字。
老沈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也不喜欢打牌,但每天坚持散步,上午一个半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G城的范围不算小,他今天向东走,明天向西跑,后天往南逛,大后天朝北荡,G城的大街小巷几乎都被他跑遍了。他对于几个大型超市门口的广告以及商家的销售消息尤其关注,譬如某超市上午8时至10时有特价的大米卖,原价每斤2.8元,现价2元,每人只能购10斤。又如鸡蛋原价每斤4.8元,现价3元,每人限购。还有猪肉、海鱼、各种蔬菜、点心的特价消息,他都认真仔细地看,记在心上,到时有选择地买一些日常需要的东西,什么猪肉、海鱼、家禽等荤食品,他是很少问津的,即使是特价,还是比蔬菜贵多了。他除了每天给孙子吃一只鸡蛋外,偶尔买些荤食给孙子加餐。
当老沈每次从超市购到一些特价的食物、用物时,他喜形于色地对老伴说:“你看,上算!”有一次他买到一桶5升的玉米油,价格只是原来的一半,拎回家对老伴说:“真上算,真上算!”
上算,江淮方言,合算、划算的意思,是谋算中的上策、上乘。在北京话里也用到。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三条牲口才换了那么几块钱,而自己倒落了个外号,他觉得有点不大上算。”江淮方言与北京话同属于北方方言区。
老沈也遇到了一件不上算的事情。去年夏天,气温高达38℃,老伴特地为孙子熬了绿豆汤,谁知熬多了,祖孙3人都喝不下去了,放在冰箱里冷藏了两天,拿出来闻闻,味道不大对劲,看上去已经生了泡沫,老沈舍不得倒掉。他想到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他在镇上的中学读初一,每月口粮15斤,老师每月也只有20斤口粮计划,有的老师因营养不良得了黄肿病,每月特供黄豆、绿豆、秕糖制成的营养粉1斤,他看到了也眼馋啊,就在那一年他失学了。如今的日子多好过啊!想着想着,一大碗绿豆汤就下肚了。过了不到一小时,老沈的肚里唱戏了,咕噜咕噜响,再过一会就上吐下泻,实在挨不住了,坐三轮车到了县医院,这里化验,那里检查,医生说他得了急性肠胃炎,是食物中毒引起的,住院3天才康复,用去4000多元。到了家,老沈对老伴说:一碗绿豆汤,花掉4000块,不上算,真不上算!
上算,还有一个意思,即上当、中计。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他原来结交我是要我骗胡三公子,幸得胡家时运高,不得上算。”作者是安徽全椒人,也属江淮方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