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 00:00:00 作者:周 游 来源:今日高邮
前些日子,我去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拜访老师。老师请我到竹园餐厅共进午餐。路过“仙鹤观六朝墓地”时,老师指出:“其实,那是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墓地,高崧墓考古发掘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说到高崧,我自然肃然起敬。
高崧,字茂琰,小名阿酃,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父高悝早年丧父,侍奉母亲以孝闻名。他十三岁那年遇到了饥荒,自己连糠菜也吃不上,但把最好吃的都留给母亲。他抚育自己年幼的弟弟也是以友爱著称。晋代有举孝廉的制度,即以孝名可以做官。高悝的孝道为江州刺史华轶所赏识,遂被擢为州剌史佐史。高悝为人亦讲义气。华轶虽然忠于晋室,但痴心于洛阳,因不服司马睿指挥而被讨伐,兵败被杀,祸及家族。高悝藏匿华轶儿子多年,直至大赦。晋元帝司马睿赞赏高悝的品德,任命他为参军,官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
高崧少年好学,精通史书,小时候就曾得到司空何充垂青,夸他聪明。后来,何充主政扬州,安排高崧担任主簿。此后,高崧转任骠骑主簿,又被推举为秀才,授太学博士之位。后来,高悝以纳妾被诉讼,并被罢官。等到高悝去世,高崧就到廷尉处自请囚禁,为父申诉冤屈,停丧五年不下葬,上了几十篇表疏。皇帝可怜他的孝心,于是下诏:“高悝担任大臣的职位,因违背法令被贬退,案子早已判定。现在他的儿子高崧不停地申请重审,只能依顺他,恢复高悝爵位并允许承袭。”高崧因而备受称赞,官拜中书郎、黄门侍郎。
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出兵消灭割据益州的成汉李氏王朝,以平蜀之功封公,加征西大将军,权势日隆。简文帝司马昱当时为会稽王,便对桓温心存疑忌。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辛未(十一日),桓温“拜表辄行,帅众四五万顺流而下,军于武昌”。司马昱非常恐慌。高崧说:“应该写信向桓温晓以祸福,他就会撤军。如果他不撤军,那么我们整顿军队,对他加以征讨,他的败亡很快就会到来。”于是高崧为司马昱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目前国外寇乱是应该削平的,您现在出兵北伐,实在是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除了您桓将军,天下再没有人能够担当此重任。但是,现在兴师动众,必须以我们的实力为基础。军粮和军械的运输,不能不深思熟虑。而且像北伐这样的大事,是常人所害怕的,我想您是知道这一点的。如果北伐一旦出现败局,那么国家大势去矣。我身为辅政,软弱无能,在内不能安抚百姓,保家卫城,所以心里感到十分悔愧,也觉着对不住众人的期望。我与您虽然职份不同,但是安社稷、保家国的目标是一致的。目前,天下的安危,全在您一个人的身上。安定国内,然后再图谋国外之事,使王权巩固,弘扬道义,还得靠足下呢。希望您能了解我的苦衷!”这样明显的警告甚至威胁不能不让谨慎的桓温重新考虑自己的行动。
升平二年(358年),谢万被任命为豫章都督,接到命令后准备先赴都城,然后上任。连日来饯行的人多,身体感到疲劳。这时,高崧直截了当地来访:“你奉命主管大州,应该好好治理西边藩属。你打算怎样去治政呢?”谢万略为讲了一下意思,高崧接着就分析形势,提出方略,大约陈述了几百句之多。谢万勉强坐听。高崧走后,谢万追想他所说的,自言自语:“阿酃还真有才。”也正因此,谢万方才听到最后。
高崧耿直孤僻,崇尚儒学,对正始玄风颇为不满,对清谈名流每多讥笑。谢安应桓温之聘赴西府任职,建康名流在新亭为谢安送行,高崧咄咄逼人地说道:“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意思是说,谢安现在出山了,对天下苍生也无甚裨益,无非虚名浮夸而已。谢安非常尴尬。
兴宁二年(364年),哀帝司马丕听信方术之士,迷上了长生之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不吃饭菜,只吃丹药,以求长生不老。高崧上朝劝谏:“这不是帝王应该干的事。如果这样,陛下实在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哀帝司马丕根本不听劝谏,反而罢免了高崧侍中之职。不久,高崧抑郁而死。
据“仙鹤观六朝墓地”出土的《高崧墓志》记载:“晋故侍中、骑都尉、建昌伯广陵高崧,泰和元年(366年)八月廿二日薨,十一月十二日窆。”而《高崧妻谢氏墓志》云:“镇西长史、骑都尉、建昌伯广陵高崧夫人会稽谢氏,永和十一年(355年)十二月七日薨,十二年三月廿四日窆。”检阅《晋书·高崧传》,高崧所历之官没有镇西长史与骑都尉。据《晋书·孝宗穆帝纪》记载,永和十一年,“冬十月,进豫州刺史谢尚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镇马头”,至升平元年(357年),“夏五月庚午,镇西将军谢尚卒”。可知从永和十一年十月至升平元年五月的时间内,镇西将军一职由谢尚担任。而高崧妻谢氏墓志称谢氏死于永和十一年十二月,葬于次年三月,正是在谢尚为镇西将军期间,可见这时高崧正随谢尚北镇寿阳。再说《晋书·谢安传》:“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这里所谓的御史中丞,亦未见载《晋书·高崧传》。综览上述史料,我们不难发现高崧与陈郡谢氏关系甚为亲密,尤其在东晋荆扬斗争中是站在建康朝廷一边对抗桓温的,可惜不为皇帝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