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苏北里下河地区,素称“鱼米之乡”。这里是著名的优质稻米、小麦高产区,纵横交错的水网给水产养殖带来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那始终吸引我而又让我流连忘返的,依然是大运河。走在宽阔而又坚实的运河堤上,我浮想联翩……
一九七五年七月,我刚上高中,农业学大寨高潮掀起,各学校组织宣传活动。班主任是个机智聪明而又活泼可爱的人,他在航运公司做过工作队员。我和另外3名同学就被分进航运公司宣传小组。轻描淡写在家说一声:“我们到邮航7号宣传去啦!”
邮航7号是由一条铁质轮船拖着13条木船组成的一个运输船队。码头上,刘队长向我们简单介绍:“往返南通一趟,大约八九天吧。”
刚一上船,我们就兴高采烈地站在甲板上,春风拂面,绿油油的运河两岸,风景秀丽,脚下绿水碧波轻轻地流淌。大家情不自禁高声地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
白天,我们在船头的驾驶舱里,对着麦克风尽情地朗读,运河上空远远地飘荡着带有书生气的声音:“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学生也是这样,也要学工、学农、学军……”这时的邮航7号,就像运河里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闪烁,多自豪。读累了,我们就跟船老大学掌舵:左满舵、右满舵,前进三、前进四。“呜——”雄壮的汽笛声划破长空,一长一短靠左行,一长两短靠右行。咦!汽笛声还能表达船与船的交流。晚上睡在船舱里想啊,既当宣传员,又当船员,船上的生活体验既浪漫、又刺激。
第三天夜里,终于到达了石港(南通县的一个镇)。我们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船一靠岸,披星戴月,连夜往南通方向赶,步行20多公里到达南通时,天已经大亮,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这时,我们已疲惫不堪。抬头看见“南通县竹木编织合作社”的招牌时,大家很扫兴:“原来又不是南通市!是南通县!”“唉,离狼山还远着呢。”
我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全国通用粮票”拿出,争先恐后地换取了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竹篾制品:淘箩(淘米用的)、菜篮(买菜时装菜用的),还有带盖子的、有花边的等等各式淘箩和菜篮。在家出门的时候,老师开了介绍信让我们带在身上,上面写着“各有关单位:农业学大寨宣传队……”有我们4个人的名字,但我们一直没有拿出来用,因为丝毫没有住旅馆、进饭店的念头。我们就这样每人背着三两个淘箩和菜篮,在南通县城里雅雅地逛了一大圈,又回到了石港,回到了正在装载黄砂、石子的邮航7号。
呵!邮航7号,你就是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