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跑道上的老人

2015-10-23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那年隆冬在杭州,清晨环绕西湖跑步,冬令人少,由杨公堤拐进苏堤才见到前面有位跑友,追上几步,发现是位六十开外的老哥。他身穿长袖T恤,下着运动短裤,一手拿瓶纯净水,一手拿件一次性雨衣。聊起来知道他每天清晨到西湖跑一圈已有数年,风雨无阻。他说西湖是上苍给杭州人的礼物,不好好利用对不起老天爷。老哥健谈,提到西湖说个没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苏堤上面七吊桥,一株柳来一株桃”(杭州人将“七座桥”说成“七吊桥”),吴侬软语像唱山歌,并将七座桥名依次一一说给我听。那时我跑步才半年,冬天一早从热被窝里起身尚有迟疑,这个杭州老哥成了我的标杆,特别是他的一个比喻很长时间成为激励自我的动力。他说,许多路人见他汗流满面很是同情,有出租车要免费送他回家。他说,我不是你们认为的那样可怜,我每天辛辛苦苦跑到西湖是捡金元宝——健康就是金元宝。

2011年秋到上海跑马拉松,这是我首个全程。尽管跑步已有六年,半程跑过两个,备战全程在标准田径场跑过90圈,但心里还是忐忑,毕竟年过六十,对自己没有信心,周围也是泼冷水的多,而跑上赛道又是一番天地。到20公里外见一老哥,无论相貌还是精神都让人难以相信他已年逾七旬,跑过北京、厦门等十几个全程,一个月前刚跑过杭州马拉松。他鼓励我“控制好速度,完赛没问题”;边跑还边放开嗓门说着自己编的跑步顺口溜,给大家加油,像部队行进中打竹板的宣传队员。我像“追星族”一样拉他合影。40公里处见一大姐拉着一位大哥艰难地跑着,两位都在七十向上,大哥体型较胖,气喘吁吁,步履踉跄,大姐边跑边下命令:“一定不能停,只剩2公里一定要坚持,需要什么我帮你拿!”后来在终点又见到他俩,男的说:“我能跑完多亏她。”老话说“六十不留宿,七十不留饭”,社会进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清晰地铭刻在老人的年轮和马拉松的赛道上。
今年春节前在上海街头,偶遇一个老年跑友,年纪长我4个月,前年开始跑步,去年跑“上马”全程,用时4:27——这是很可观的成绩。“跑龄”不长,而对跑步的痴迷却不一般,他说他们“川北队”有12个人全程进4小时,4个人跑过100公里超级马拉松,如数家珍,兴奋得忘记了年龄。上海民间有许多跑步队,去年在高邮“运马”草根论坛上结识上海“大华队”领队蒋老伯,68岁的他跑过30个全马,带一群退休老人到各地跑马兼旅游,其中具标志性地点有拉萨、台北和希腊马拉松发源地。他退休前是厂长,现在比当厂长时还忙。跟他比,自己还有什么可说的?
还是今年,春季跑无锡马拉松时听到一位老人说着乡音,闲聊问起年龄,他卖个关子让我猜。既让人猜,年龄应该不小,估计在七十五六,有意说成七十多一点,让人家开心。谁知他已经84岁,大出我意料。老人50岁开始跑马拉松,全程跑到81岁,现在改跑半程。他说自己还是小的,同行中有个90岁老哥跑3.7公里迷你马拉松。曾读到这样的说法:“马拉松始终有一个情形会刺激你:总能看见明显比你年长的人跑在你前面。”诚哉斯言。老人为什么要跑马拉松?有人想当然以为是图长命百岁,人当然都想长寿,其实跑“马”与长寿关联度并不大。去年“运马”,有位老年选手跑到终点引起围观,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引人注目的是他胸前号码布上面的另一块布,上写“能跑是多么幸福”。 霎时顿悟,寥寥七个字回答了一切。20天后到合肥跑马拉松,我也将“能跑多么幸福”贴在胸前背后,引许多人注目和读出声音——不是想张扬,而是想让这个理念传播于众。
再说说自己。2012年秋天与几个骑友从西安往高邮长途骑游,那天住宿兰考,在一个农家乐晚餐,当地流行鱼鸡乱炖的炭锅炖,热气腾腾,大快朵颐。电视里慰问老人的新闻提醒我们:今又重阳,骑友给我敬酒祝贺老年节。我很高兴,高兴自己进入老年还能长途骑车,在路上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重阳节!那晚央视在郑州的采访让我至今不忘,一个也是爱好骑车运动的老人面对镜头说:运动让人健康,让人快乐,能活得好,“走”得快。话虽直白,但说得在理。
过几天要去跑杭州马拉松,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位每天到西湖捡金元宝的杭州老哥,他还那样精神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