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李氏四代 诗声百年

2015-10-23 00:00:00    作者:蒋成忠    来源:今日高邮

 ——清《李必恒、李贡祖孙诗选合璧》前言

余受市政协主席倪文才先生之约,参加高邮李氏宗亲修谱活动。李氏宗祠堂号曰:“清莲堂”,宗祠楹联:“青莲世泽;太白家声”。由此可溯李氏一脉宗祖为诗仙李白,亦可见李氏诗学之渊远,人文积淀之深邃。李氏后裔李乃祥、李成格、李明洋等有识之士,修宗谱时发现其清代先祖李震、李必恒、李基简、李贡一家四代,皆为其时高邮著名诗人,且尚有诗作流布于世,如《高邮州志·艺文志》有所录。

李震,字苍雷,号竹,庠生。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崇德或顺治年间,康熙中期在世。著有《艺园初集》、《艺园续集》、《骈传文集》、《扶余词集》等。李震有一女二子。长女名不详,长子李必豫,次子李必恒,均有文名,能诗。

李震女,《高邮耆旧诗存》有《和大人上元卧疾,两儿置酒,强起观灯,即席口占,命长女两儿孙和诗次韵》一首。《呻吟稿》残本中下注“王李”,知其女适王姓。

李必豫,字中州,国学生,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康熙初年。《高邮州志·艺文志》、《再续高邮州志·艺文志》录有其诗。母病卧床,凡动作必力任其劳,孝名乡里。与其弟李必恒有云陆、眉苏之目。

李必恒,字北岳,改字百药,晚号樗巢。生于康熙五年(1666年),卒年不详。廪生,品端学富,时有“时文第一,古学无双”之誉。著有《三十六湖草堂诗集》、《二分明月词》、《施注苏诗补注》、《樗巢诗选》等。康熙三十九年尝于苏州与会纪念苏轼,深得诗坛主帅常州沈德潜好评,盖数年后卒。由此可推之壮年而殁。宋漫堂(宋荦)中丞抚吴,招李入幕府。宋荦辑刻《江左十五子诗选》,厥后十五人中,殿撰一人,位大宗伯者一人,大学士者一人,余任官詹,入翰林者指不胜屈,而李丈以诸生终,且耳聋多病,年止中寿,何其厄也。然诗格之高,才力之大,可久者应让此人事,久论定所得果,况《江左十五子诗选》中李必恒诗夺其先声。李丈一生无他嗜好,惟孳孳于五字七字之中耳!李必恒二十一岁时生子名李基简。

李基简,字雍南,号雪邻,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年不详。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时年五十有三,后受知州温必联之请,掌教高邮珠湖书院,多所造就,被誉为“江淮奇才”。作字用左手,字迹端庄。李基简借助掌教高邮珠湖书院可聚集人才之便利,与诗友沈雅发起创建“消寒诗社”,二人均被推荐为诗社主盟。沈雅,号云渊,乾隆二年进士,任海阳县令多年,善诗文,德高望重。

李贡,字翻飞,一字格非,号荆门。李必恒之孙,李基简之子,生卒年不详。郡增生,著有《默存斋集》等,亦为消寒诗社成员。

有清一代,高邮李氏四代均为诗家,祖孙诗帜高张,成就巨大,成绩斐然,实为奇事,诗坛罕见。且况,不但自家为诗,又组织墨客骚人共同涉诗,将高邮其时诗歌推向巅峰,为乡里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鉴于上述李氏老祖诗名,作为李氏后裔之李乃祥、李成格、李明洋等识见广博之士,为进一步寻觅老祖诗作,访余于戊心斋,言述目前只见其祖上零星散作,可否帮助得到更多的其祖作品。余虽有藏书,然量尚不够多,余之文友、原市政协副主席张愈先生收藏有电子书籍两三万册。余在创作《王磐作品评析》和《张诗馀图谱考辨》两著时,张先生曾给余提供过不少参考资料,故建议其求助于张愈先生。巧之更巧者,李乃祥先生与张愈先生原系多年同事兼好友。此事一经提出,张愈先生即倾力相助,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百八十册里,寻得《江左十五子诗选》凡十五卷,由商丘宋荦选辑刻印,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二年宛委堂刻本。其卷十收李必恒古今体诗132首。又,余在市老年大学诗词班执教,有诗友王宝堂者,家藏《樗巢诗选》卷三至卷五残本,为高邮清代夏味堂(1746—1826,乾隆四十二年举人)淡人梓。余经冉心整理得完整李必恒诗215首。另张愈先生于《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六册《甓湖联吟集》卷五又觅得李贡诗159首,此为昭阳(兴化)李光国定斋选辑,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乾隆刻本。然李震及李基简诗终无觅处。

清代诗坛主帅沈德潜,共经十六寒暑,增删镂版,于乾隆二十五年仲冬,以八十八岁高龄选刻成《国朝诗别裁集》,计三十二卷,共得国朝诗家九百九十六人,诗三千九百五十二首。高邮李必恒名列其中,录诗二十二首。沈德潜在其序中云:“余不拘一格,又及当代名流,惟取诗品之高也。”另宋漫堂中丞辑《江左十五子诗选》虽为江左之域之诗,然其所收诗人之诗,均为高品位高格调之作,其中诗人位高学显。

《江左十五子诗选》之编选刊刻是其时诗坛之盛举,意义深远重大。而高邮李必恒以一介平民寒儒鹤立其中,对李丈诗之价值,高邮同郡后人不得不审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弘扬,不得不传承矣!况乎李丈年止中寿,若多活数十年,其诗当更能造老辣之境,必逮宋乡贤少游,明乡贤西楼焉!

若论清代高邮诗坛韵事,则绕不过“消寒诗社”。李必恒之子李基简继承父志,涉足诗歌,并与沈雅等诗友创建“消寒诗社”,李基简、沈雅二主盟品学兼优,依靠其影响力和珠湖书院活动之条件,一时间,盂诚之进士、举人、贡、诸生及众多文人墨客、诗词爱好者相与集结,唱和不断,诗作丰硕。李基简之子李贡及其生徒亦纷纷入社。“消寒诗社”之名原起于诗友围炉饮酒消寒赋诗也,又于冬至后刻期举办“消寒会”。后之春秋佳日,长夏无事,间于三五人旬日一集,间于是岁集体举行,或荡舟珠湖,或登临古台,或揽胜郊野,或探幽名寺,相与命俦啸侣,陶咏终夕,集必有诗。

李基简逝后,诗友陈兆兰被荐为主盟。陈氏不负重望,又力推诗社活动十年。李基简所创之“消寒诗社”培育了一批诗人,受业于恩师李基简之高足贾田祖即其中之一。阮元《广陵诗事》记载:“高邮贾田祖,字稻孙,开吾郡经学之先,与同邑李孝臣()、王怀祖(念孙)友,三人皆善饮,每酒酣,辄钩析经疑。同时讲学者,兴化任子田(大椿)、顾文子(九苞),江都汪容甫(中),宝应刘端临(台拱),声应气求,各成其学。”贾田祖是“消寒诗社”(后期改名“甓湖诗社”)之后辈,其通《左氏春秋》,著有《左氏春秋通解》一书。故在以上几位眼中是博学诗人、经学先儒,德高望重。李、王念孙、任大椿、汪中、刘台拱等硕学鸿儒不但和贾田祖相唱和,亦与李贡等诸诗友相过从。如王念孙之子王敬之在道光十四年刊刻王念孙《丁亥诗钞》跋中云:“先观察少为考订声音文字训诂之学,吟咏乃其余事,间为里党诗友涉笔逮通,籍后辍不复为此。册题曰《丁亥诗钞》,盖二十四岁时作也。先观察以诗法教敬之者备矣,敬检遗著付诸梨棘用志。”又,贾田祖《阅亡友李格非诗集怆然悲来有作》:“比年有诗客,古道亦肫肫”句下自注云:“谓王怀祖诸君为延医市参具,调冶数日,竟不。”可见王念孙《丁亥诗钞》是与“里党诗友涉笔”的作品。李贡病患时王念孙曾为其“延医”,实证一代经学大师与“甓湖诗社”诸君之相得。

从“消寒诗社”到改称“甓湖诗社”,是高邮清代持续时闻最长、创作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富、影响力最为深远之诗人团体。大多数诗家都刻印了个人诗集,特别要提的是兴化诗友李光国(字智周,号定斋,雍正七年贡,方苞延纂《职方志》,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后选祁门教谕。)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辑刻成《甓湖联吟集》七卷,收录高邮陈兆兰、陈桂、宋鸿儒、沈均、李贡、贾田祖、沈七子诗作共一千二百一十八首。其七子均受业于李基简或得益于诗社。《甓湖联吟集》序,赵青藜有云:“李君雪邻,樗巢先生子也。先生诗名布海内,商丘宋中丞选刻十五子诗,先生风格撰上,此其渊源有自,而七子之切于是者,良非苟焉巳也。无何雪邻谢世,七子者情不能忘,仍于冬至后刻期举消寒会如故。”陈兆兰虽与李基简同年,竟退处弟子之列,其服膺风雅如此,基简殁,又倡社十余年。陈桂,陈兆兰弟,乾隆十八年贡,亦邃于经学。宋鸿儒,邑诸生,乃李基简外弟也。晚岁村居,家境甚困。沈均,李光国甥,诗社成员,乾隆间贡生,曾任金山县学训导。沈,沈雅之子,乾隆三十四年贡生,诗社成员。贾田祖乃李基简弟子。李贡为李基简子。《甓湖联吟集》卷之五录李贡古今体诗一百五十九首。

《甓湖联吟集》之所以被列入禁毁书,一是七子唱和之作多有狂诞语;二是反映民瘼,有揭批官府救灾不力、触痛清王朝政权之诗作,如李贡《纪灾诗》二十首;三是最为主要的,甓湖七子“咏史”诗数量可观,遭遇禁毁。陈桂《汉史杂咏》十九首,沈《汉史杂咏》十二首,贾田祖《三国志杂咏》十首,陈兆兰《五代史杂咏》十首,宋鸿儒《五代史杂咏》十首,沈均《五代史杂咏》,李贡《阅明史偶成》二首等等,这些诗作在乾隆时及后期均犯禁。七子生活年代为康乾时期,而七子咏史仍沉浸于亡国伤感,对乱臣贼子痛恨,向往金戈铁马,继承前人遗民情结,少了积极入世之侠气和歌颂盛世之情怀,在其时被禁毁则可解矣!

高邮承志桥李氏宗亲得诗后大喜过望,商定将李必恒、李贡祖孙的诗作重新编辑成册再版,以飨后人。承蒙倪主席文才推介,又蒙李氏宗亲高看,聘余作为编校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学复兴,诗学复苏。高邮于一九八六年成立“盂城诗社”,二○一二年又改名“高邮诗词学会”,而今已创建成全国中华诗词之乡。李氏清之诗学文化将激励后来者,后来者亦当发扬之、光大之。                          (本文有删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