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机遇的产物

2015-10-26 00:00:00    作者:朱玲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看季羡林的《病榻杂记》,书中有一段讲述他小时候放学,放着大路不走,偏喜欢走塞满垃圾、臭不可闻的沟壑,还喜欢看捆猪、杀人,觉得自己不可理喻。这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亦曾为我自己的“不可理喻”纠结过,看到这一段心里倒释然了。精通十二国语言的国学大师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凡夫俗子。

孩童的时候,苦夏的晚上,在昏黄的路灯下,我和小伙伴经常趴在马路上捉蟋蟀。只要看到蟋蟀,我们就不顾一切扑上去,哪管汽车的喇叭按得震天响。有一次我和一个小女孩爬到汽车肚下抢一只蟋蟀,这时停着的汽车突然发动起来了,我们惊得目瞪可呆,眼睁睁看着四个轮子擦着我们的屁股开过去了。

小时候,我家住东台巷,上学在城北小学。我每天穿过几条狭窄的小巷,走到城门口。从城门口到城北小学有一条宽敞的砖头路,路左是一条低洼的护城河,从路旁至河边是陡峭的斜坡,坡上翠柳蓊郁,浓绿匝地。我就舍去大路,扶着柳树滑下斜坡,紧贴着水边蹒跚行走,水常弄湿了鞋袜。我那时对这条斜坡的兴趣远远大过老师讲的课。边走边玩,有时拾块砖砾投入波光潋滟的河面,弄皱一池碧水。有时拔根芦苇蹲水边戏弄小鱼小虾。记不得有多少回差点滑入河里殒命,可别小看了这河,河水深及成人的腰,每年都要吞掉几个像我这样玩耍的孩子性命。但是这丝毫不减我们对这条斜坡的兴趣。就这样,踯躅半天,方到校门。

大了,上高邮中学,家搬到了城门口。我可以从中山路转府前街一条大路到学校。但是从现在的通湖路向东都是大片的农田,我偏偏喜欢穿过这片农田抵达学校。还有一条路,其实还不能算是路。我们从学校西边翻过低矮的围墙,进入一片茂密的竹林,随手拔下嫩绿的竹叶和妖娆的野花编成手镯、花环戴,竹林的尽头有一个极深的河沟,向下一望,有点眩目,前面有高年级的大孩子奋力跨过沟渠,我亦学他们的样跨过,可我人小个矮,一脚跨过去,站在沟边晃了几晃,努力挣扎方立住脚步。若是跨不过去,则不被水淹死,也会被巨大的落差撞死。写到这里,我还觉得脑后生风,心有余悸。

后来工作了,工作单位在东墩,距家二十来里路。那时去东墩没有公交车,我开始学骑自行车。我推出父亲的旧自行车,一个人就在马路边上学骑车,跌跌撞撞,好多次差点撞上汽车,被司机咆哮“不要命啦”,我只伸伸舌头,不知收敛。最险的一次是,我已经有点会骑了,但是不会使用刹车和龙头,我从傅公桥的高坡上快速俯冲下去,前面一辆卡车迎面而来,我吓得不知所措,旁边的路人大喊“危险,刹车”,我眼睛一闭,任凭车横冲直撞,最后被一年轻人死命抓住车龙头,睁眼一看,自行车的前盘与卡车的前左轮正好相吻。

好歹能磕磕碰碰地骑车上路了。有一天晚饭后,有个要好的同事突然跑到我家说,她办公室收款的抽屉可能忘了上锁了,想要我陪她去一趟车逻(她单位在车逻)。我明知自己骑车技术不行,还是满口答应下来。那时去车逻的路很窄,又没有路灯,我眼睛又近视,骑在路上,不断有汽车呼啸着擦身而过,惊出一身身冷汗,但是为了朋友,我还是硬撑着。终于,还是她惧怕了,不去了,总算作罢。

像这样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我原以为我们还不算老,死离我们还远着呢,其实细想想,死何曾须臾离开过我们。只要有一次被击中,我们美轮美奂的肌体就成为齑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机遇的产物。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

所以请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生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