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小城故事

2015-10-26 00:00:00    作者:黄士民    来源:今日高邮

老车站饭店

老车站饭店就在老车站的东南角,公家的。

好多年前,高邮连接外面世界的主要干道就是现在的运河东堤,老车站紧挨着东堤,那时外出回来,车行在运河堤上,看见镇国寺塔便觉到家了。南来北往的车辆路过,只要到了饭点,都会把车停在车站的停车场,来车站饭店吃饭。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所有的经营场所基本都是国营的,交通营运也大都是国字号的。因此,老车站饭店每天都门庭若市。尤其是中午,一拨拨吃饭的人蜂拥而至,为了保持秩序,饭店卖单子的销货员便背着小匣子般的钱柜,挨桌卖单子,小匣子一边是放钱的,一边是放面额大小不一的单子的。我记得那时一个姓谢的会计手脚最麻利,眨眼工夫,大堂十来桌的客人便全部安排逸当,等待厨房看单做菜了。当时的红锅师傅,一个姓李,一个姓王,一个红脸,一个黑脸,一个内敛,一个豪爽,很有戏剧性。王师傅擅长汤类,杂烩做得一绝。李师傅炒菜很精致,色香味形俱佳,尤其他的炒长鱼、炒猪肝是客车司机每次光临必点的。李师常说,要想长鱼炒得好,关键是烫功,烫得既要到位又不能过头。猪肝则在刀工,要切成柳叶形的,炒出来鲜嫩。我父亲那时候作为上面的领导在老车站饭店蹲点,放学后和暑假期间我便是饭店的常客。最难忘的是夏天的黄昏时分,这是饭店最空闲的时段,父亲便带着我和李师傅的儿子上河堤,坐在当时水电站东边(现在的自来水公司)的铁栏杆上,给我们讲他自编的“小矮子”的故事。夕阳把河边的树叶染成金黄,我和小李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听他绘声绘色地讲述,那时候觉得父亲好神奇,竟能把故事讲到我们寸步不离的份上。直到大运河边出现越来越多游泳的街坊,父亲便说:明天继续。因为,饭店的晚市又要启幕了。

老车站饭店门前的一条东西向的道便叫通湖路,一直延续至今,运河二桥建成后,这个路名似乎才更贴切。由老车站饭店向东的这段路是个天然的斜坡,坡度挺大,以至于那时拉煤的搬运社的工人到了这儿,都得歇一会脚,才能再爬上坡。那时经常有人自觉地上前帮忙推车,我也推过好多次。如今,长长的坡子仍在,偶尔有拖货的车来,自觉上去推车的几乎没有了……

老车站和老车站饭店都随着城市东迁拆除了,然而每次路过这儿,我好像依然听见扬州班车的喇叭声,依然听见饭店的老谢张罗客人的吆喝声,依然嗅到王师傅、李师傅烹制菜肴的香味,依然可见老车站饭店那两扇玻璃门反射着太阳的光芒。

唐老师

唐老师姓唐,无疑。

唐老师是我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唐老师个头不算高大,但身材很匀称,皮肤是那种健康的黝黑。唐老师笑起来很有魅力,两个深深的酒窝,看上去很美。

唐老师就住在学校西边的平房里。我家离学校就几分钟路程,班级每天基本都是我第一个到校。有时候,唐老师还让我帮他去买早点,就在北门大街三星池浴室对面的清真饭店,两根油条,一个光烧饼。我感觉唐老师喜欢我。

唐老师的字写得规矩,一手板书非常有力道。唐老师的声音极富磁性,讲课时很好听。有一次刚教过课文《莫让沙泥迷住眼》,我在作文中引用了一些句子,唐老师特满意,在班上点评我的作文时,夸我用功、用心。

唐老师常穿那双方口布鞋,走路是标准八字型的。唐老师抽烟,下课的时候喜欢在学校的那棵老榆树下“吞云吐雾”,拿烟的姿势很酷,有点鲁迅的味道。有年教师节我写了“墨黑是瘦长的脊背,额头,有天射的光芒”,就是想象着唐老师写的。唐老师的名字充满正能量:志远。离开学校后,我仅见过他一次,他拍了我肩膀,笑得真诚。

我的小学是城北小学,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东边的一条清澈无比的小河,影响我最深的是唐老师,他点亮了一个少年的心。如果我估计不错,唐老师今年有八十多岁了。

唐老师,我想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