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张邦基,扬州人

2015-11-05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张邦基,字子贤,著《墨庄漫录》十卷。张氏史书无传,故其生平事迹,后人并不十分清楚,其籍贯即有几说。

《四库全书》子部十,(纪昀等)按:“《墨庄漫录》十卷,宋张邦基撰。邦基,字子贤,高邮人,仕履未详。自称宣和癸卯在吴中见朱,所采太湖鼋山石。又称绍兴十八年见赵不弃除侍郎,则南北宋间人也。前有自序,称性喜藏书,随所寓榜曰墨庄,故以为名。其书多记杂事,亦颇及考证。”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张康国,字宾老,扬州人。第进士,知雍丘县。……崇宁元年,入为吏部、左司员外郎,起居郎。二年,为中书舍人。徽宗知其能词章,不试而命。迁翰林学士。三年,进承旨,拜尚书左丞,而以其兄康伯代为学士” 。 卒,“年五十四。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简。康伯,仕终吏部尚书”。
《墨庄漫录》卷一:“崇宁三年(1104),邦基伯父文简公宾老,自翰苑拜左丞,而伯父倪老后除内相。宣和六年(1124),宇文粹中自翰苑拜右丞,而其季虚中除内相。皆兄弟相代于北扉,亦盛事也。” 
张邦基伯父张康国为扬州人,张邦基当然为扬州人。《宋史》修撰于元末,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从本质上讲,属于宋人记宋人宋事,是权威性的文献资料,可靠性最大,可信度也最高。
《墨庄漫录》作者自序,明注“淮海张邦基子贤”;书后作者自跋亦注 “淮海张邦基子贤跋”。这里的淮海所指何地?
《禹贡》云:“淮海惟扬州”,即淮河以南、大海以内的广大地区为扬州。这里的扬州,是一个地域概念,并非行政区域名称。隋唐以后,广陵专有扬州之名,淮海也就成为了扬州的别称之一。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三十七,淮南东路,扬州,郡名:“江都、邗沟、淮海、广陵、荆国、吴国、南兖、吴州。”同卷景物上,“淮海,禹贡淮海惟扬州。”祝穆《方舆胜览》卷之四十四,淮东路,扬州,郡名:“广陵、江都、淮海、惟扬、芜城、邗城。”同卷堂舍,“淮海堂,在州宅。”两部地理总志,扬州皆有淮海的别称。《舆地纪胜》与《方舆胜览》成书于南宋中后期,距离张邦基生活的时代很近,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地理实况与人们的地理认知。
秦观《舆倪老伯辉九曲池有怀元龙参寥》:“云月涓涓淮海秋,隋家池上共浮游。可怜一段风流事,特欠支郎与子猷。”此处之淮海,当属扬州无疑。
据《宋史·宰辅表》,徽宗崇宁三年九月,“张康国自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除尚书左丞”;四年,“二月甲申,张康国自中大夫、守尚书右丞仍前官知枢密院事”;大观三年(1109),“三月戊申,知枢密院事张康国暴卒。”康国卒年五十四,知其生于仁宗至和三年(1056)。秦观生于皇元年(1049),长康国7岁,与其兄康伯当为同龄人。熙宁至元丰初,秦观尽管应试不顺,但文名已显。尤其是得到孙莘老的举荐,以及苏子瞻的奖掖,在文人圈子中的诗文交往与交游日趋活跃。与张康伯倪老的交往,亦在这一时期。前述《舆倪老伯辉九曲池有怀元龙参寥》,即属于此类作品。
元丰七年,应张倪老之约,秦观作《芝室记》:“河南张倪老既以其父宣义君命,奉其母彭城君之丧,殡于广陵石塔佛舍,遂与其弟曼老、冲老庐于殡侧。数月,有芝生于庐中,余闻而谒观焉。盖附土而出者数本,其色正赤,泽而坚悍,若傅髹彤。” “明年张氏兄弟服除而归广陵,士大夫因号其庐曰‘芝室’,惧来者之不知也,而嘱余为记。”“倪老名康伯,以召试中选,今为南都教授。曼老名节孙,前参海陵军。冲老名康道云。” 
《芝室记》所载,张康伯倪老、张节孙曼老、张康道冲老,三人当为亲弟兄,皆为张邦基的从伯。张康伯长于张康国宾老,似为亲缘关系很近的从兄弟,年岁皆长于张邦基的父亲。
秦观《芝室记》云,张倪老兄弟奉母丧,殡于广陵石塔佛舍,庐于殡侧。中国古人的丧葬,遵循的是婚姻关系原则,亦即夫主妇附的格局。张母殡于广陵石塔佛舍,实则反映了张倪老的乡贯正是扬州。“明年张氏兄弟服除而归广陵”,归在此处,系指回到本贯扬州。秦观与张氏兄弟为同时代人,乃当代人记当代事,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不言而喻。
《墨庄漫录》卷二,“建炎改元,予闲居扬州里庐,因阅《太平广记》,每过予兄子章家夜集,谈记中异事,以供笑语。时子章馆阁天长解养刚中因言,顷闻一异事云。”《说文》:“里,居也。” 《尔雅》:“里,邑也。李注:‘居之邑也’” 。里即故乡、故里。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言扬州里庐,当作故宅旧居讲。宋庠《元宪集》,《敕州郡劝农诏》曰:“丁壮轻去于里庐,细弱相捐于沟壑。”郑獬《郧溪集》,《安抚沿边将士诏》曰:“朕悯夫去其里庐,捐其妻子,其有不念远而怀归者耶。”其中里庐,亦是此意。张邦基少年随父仕宦相从,辗转游历,南阳、陈州、真州,成年后方回到扬州故里,因有斯语。
嘉庆《扬州府志》艺文一,子部杂家小说类:“《墨庄漫录》十卷,张邦基撰。”艺文志所录,皆乡贤撰著,系明写张邦基为扬州人。
综上所述,淮海张邦基子贤,就是扬州张邦基子贤。此处的淮海,等同于扬州。张邦基,字子贤,扬州人。
应该指出,《墨庄漫录》记载了不少有关高邮的人和事,只能说明张邦基与高邮关系的密切,经常涉足高邮,但无一能够证明与证实张邦基是高邮人。
明隆庆《高邮州志》卷之六,辟荐43人,其中两宋进士30人,合张姓只有一人,为元六年(1091)李常宁榜之张尧臣。其后的乾隆、嘉庆《高邮州志》,选举之相关名录虽有小的变化与调整,但皆无张姓人士添入。张邦基伯父,张康国、康伯固不在兹列。张康国进士出身,官至宰辅之列,《宋史》存传,倘若是高邮人,明清《高邮州志》不录名、不列传,是没有理由的事情。
雍正《高邮州志》卷之十二,艺文志文籍;乾隆《高邮州志》卷之十一,艺文志之书目,皆不录张邦基及其《墨庄漫录》。
可见,直到乾隆四十八年,《高邮州志》亦不认为张邦基是本邑之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