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友爱:我的2015

2015-12-17 00:00:00    作者: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从我1959年12月在上海《萌芽》发表第一篇作品算起,到2015年12月,我的业余写作生涯已整整56年。若说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没有一点成绩,未免矫情,我毕竟已出版了10多本著作,先后参加了从县、市、省直到国家一级的作家协会,也还得到过这样那样的奖项。但我从不敢以名家自许,因为已取得的写作业绩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始终对文学保持热情、十分喜欢写作的文学爱好者。

这样的自我定位,让我心安理得,提笔写作没有声名之累,尽情享受写作的过程,我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充实、明亮起来。看着自己把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悟解写成一篇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其感觉真的如汪曾祺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种甜美的兴奋”。我爱惜自己发表的每一篇大小文章,虽然这些刊出稿并不是每篇都有多大价值,但我敝帚自珍,以平等眼光视它们如子女。我给外地报刊编辑的发稿附信中常说的一句话是:拙作如发表,可以不要稿费,务请记住给我寄样报样刊。女儿观察我多年了,她对朋友说:“老爸写作几十年,发表了那么多文章,到现在每发一篇新作,还是像发表处女作那样欣喜不已,真少有。”

我越来越体会到,当我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定位为文学爱好者之后,不仅能保持对文学的长久的热情,乐此而不疲,还能真正做到以文会友,经常感受到芬芳如美酒般的友情。现在,与我同龄的编辑朋友大都退休了,接替他们的是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客气地称我为“陆老”,我时时提醒自己以普通文学爱好者的身份与他们交朋友,虚心学习他们特有的敏锐、敏感与敏捷。有位年轻编辑,与我初识时有点拘束,后来他发现我不难相处,也就渐渐放开手脚;而我每见到他对我的稿件有创造性的改动,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致电感谢。有一次,我借赞扬电影《杨善洲》写了一篇短评,批评银幕荧屏上爱情剧目泛滥现象,定题为《 从电影〈杨善洲〉说起》,年轻编辑改为《吹散影视界浓厚的脂粉气》;还有一次,我想以汪曾祺先生为例,提倡作家应始终牢记社会责任感,还是这位年轻编辑重新拟题为《一生总该有一种坚持》。这两次改题真的很好,给我启发很大,我俩的友情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时刻记住自己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让我在文学界获得越来越多的朋友,得到他们真诚的关心与支持,而一旦有机会聚会交流,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乐多多。2015年5月,家乡扬州文联主动联系省作家协会,为我在扬州举行一次散文写作研讨会。那一次,真是高朋云集,省作协的多位名家忙里抽空,欣然赴会。与我友好相处几十年的资深评论家黄毓璜发言一开始就说:“我一直很忙,但是陆建华作品研讨会,如果不邀请我,我会感到很失落。”他说得如此真诚,我无法不为之深深感动。研讨会上,朋友们的精彩发言让我深受启发与鼓舞,有些过奖之辞让我不安。范小青见状幽默地插话说:“陆老师你尽管受用。”所有这些,都让我真切地感到友情的温暖。我在最后致答谢词时说:“我知道,我自己的作品远还没有达到研讨的地步,你们来扬州,不是为了一位姓陆的作家,而是为一位姓陆的朋友!”

大家都笑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