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4 00:00:00 作者:庞博 来源:今日高邮
午后的办公室,总是弥散着一股浓稠的咖啡味。在吃饱犯困的当儿,一杯咖啡诚然有它的功效,足以支撑到五点半的下班。而咖啡好像也氤氲在企业里,甚至城市的文化中。学姐曾跟我讲过,她上一家公司,可是每天提供一杯星巴克的。
即使不为解乏,我也常常光顾咖啡店。大商厦里边的星巴克总是太吵太闹,容不得人平心静气想或是写点什么东西。太文艺的漫咖啡总是充满形形色色谈笑聊天的都市达人,一个人呆着往往更加无趣甚或落寞。所幸不远有一家costa,干净整洁,略略偏商务,所以不会引来很多闲人。下班了,有时很想逃离公司,又不愿早早回到简陋而冷清的方寸卧室,所幸逃到costa坐下吧。这里有我需要的网络,了解白天没有看完的专业咨询。这里有我爱喝的咖啡,偶尔遇上半价三明治,加之隔壁就是全家便利店,便当寿司关东煮样样齐全,足以解决晚饭的问题。在上海,一顿饭三四十元是不为过的,甚至可以说稀松平常,倘若嘴馋想加杯牛奶饮料或是餐后甜点,怕开销已是过了半百。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固然可以一二十元即可搞定,但不能天天吃,加之有发胖的顾虑,想来想去,喝杯咖啡还是划算之举。一则二三十元填饱了肚子;二则避免摄入一顿正餐的能量,起码心理上得到慰藉;三则换来了三四个小时的工作效率。看行业资讯也好,啃专业书籍也好,舞文弄墨写点无关风月的文章也好,总比蜗居在家好。一天的劳累,喝杯咖啡提神,也不为过吧?
一次工作上的失意,让我两天都闷闷不乐。适逢周末却奈何天阴阴地湿湿,只怕风雨将至。依旧不愿回家,临时约出一个校友,一同在costa小坐。我习惯性叫了拿铁,学长却说最爱喝的是美式。每当自己要独自处理一些烦杂而棘手的问题,他就会泡上一杯美式。当入口的苦感浸淫了味蕾流遍全身之后,仿佛整个人更加慎重也更加勇敢,不惮于眼前的挫折了。说罢,他讲起了最近的不顺,投资的货物滞销,恐怕这一批全将亏本,不仅没有赚得什么钱,家里要来的本也一同赔上……这又是人生低谷吧,好像比我的状况更惨一些,不过,他更加豁达,却笑着说出来。当晚,回到宿舍静心冥想:是啊,苦总有,挫折总有,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插曲,该来的总会来的,这些又算什么呢?那天,我的睡眠依旧不很好,早餐起来脸上多了好几颗痘,我翻出我最新的最爱的衣装,对着镜子擦上了隔离霜打上粉底,然后慎重涂上了舅妈给我的一支Dior唇膏。那天我一进办公室,身边的同事瞪大眼睛惊奇地夸我气色好极了。有时候会无辜会委屈,哪怕是感动,我只能眨巴眨巴眼睛,我不能哭,会哭花了脸。那时候突然有一种小小的骄傲。这是一个女孩的虚荣?还是一个大城市赋予每一个女孩子的气质?若问公主意味什么,有人会说那不仅是外在的魅力,而要真正去释放由内而外的自信和完美。有人说公主宛若仙境娇媚的花仙,恰能翩然邂逅王子的浪漫拥吻,而上海女人却不屑,那些,都是规规矩矩的大姑娘小媳妇过了时的旧理念,先放一边吧。我骄纵,我跋扈,我不可一世,那又如何?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因为我是公主,未来的王,挥一挥衣袖,万籁俱寂,万种倾倒——那是上海女子的公主情怀。我不表赞成,但也欣赏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自信。自给自足,活出阳光而精彩的姿态,又有何不妥?
一个向晚,上司跟我聊起了星座:在星巴克里边,对着笔记本敲打键盘的,45%都是水瓶座。这不是我常常爱干的事情么?我乐得一笑。"你笑什么?""我水瓶。""那你真的很适合文案哦。好好干。"我就是那个向晚决心从事文案的,放下了学了四年的家具设计,或许没有放下,确实捡起了我坚持十多年的文字工作。毕业初来我在设计和文案间摇摆了太久,但那个向晚之后,我默默骑车到costa,一个人坐下,看看西天的红霞,心中有说不出的轻松和惬意。从此,我便常常出入闵行图书馆,文案也好推广也好营销也好,当然还有我的老本行文学。我重又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尽管有时工作很枯燥有时问题太棘手,不过每当一句扣动心弦的文案映入眼帘,我都会沉吟很久,甚至好几天挂在嘴边,时时回味。有时会想到若干年前那个痴狂的喜爱汉语言并在写作方面小有成绩的丫头给自己的定位:写作者。过了好几年,我依旧愿意这么称呼自己。当很多人还在汲汲发掘自己的长处,焦躁着找不着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我会悄悄深吸一口气,发现自己的长处,不靠它吃饭,却能坚持下去,那是多么幸福。
记得高三三模发榜那天,溃不成军的我,竟然哭不出来,下课后坐到小城的米罗咖啡里边,呆呆地坐了一个小时。我记不得当时喝了什么又想了什么,我只知道后来我没有哭,离高考很近了,哭也没用。那些天老师跟我说:不用担心太多!事到如今,该怎样就差不多怎样了。多少分,基本已经成了定局了,少瞎想!我傻傻地问:如果我又失误了怎么办?老师掷地有声说了一句话:心理素质难道不算分吗?好如醍醐灌顶,把我从哀怨中一把拉到现实。是啊,当迷茫无助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的安慰,太多的说教,只需要找一个街角,坐下来,静一静,冥想一下摆在面前的路,下一步,怎么走。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则营销分析:
如今,咖啡爱好者们可谓每时每刻都咖啡在手,或许星巴克的成功,正是源于舒尔茨一直强调的"第三空间"。舒尔茨意识到,人们过着往返于家中和办公室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如果能有一个其他地方去,有一个避风港,那该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正是因此,家和办公室之间,我选择了咖啡馆。正是因此,我跟爸妈讲好不用天天联系,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自担当并想清楚一些事情。正是有了第三空间,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真正静一静,不要因为一时冲动,针尖麦芒,恶语相向,却深深刺伤了我们最亲近的人。人的关系,并非越接近越亲密,有时候需要稍稍疏离。一个我很尊敬的同事,家庭和美,小儿子顽皮伶俐,她的事业也很成功,不过,每个周日下午,她总是找一家咖啡馆静静呆着,从事业和家庭中抽离出来,放空自己。只有心空了,精神焕发了,明天,才能轻装上阵。一次,当时钟指向六点,只属于她的四小时已悄然溜走,而她赶着公交回家陪家人共进晚餐去了。那是天伦?抑或责任?而在她身上似乎完美地统一了。看着她干练的背影,想到我手头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我丝毫不敢挥霍这珍贵的青春了。
自塞纳河畔左岸咖啡馆以来,咖啡店一向是文艺与小资的化身。各种华丽丽的海报连同温馨的橙色吧台灯光包装出咖啡店最明媚的姿态。橱窗在说,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台在说,这里没有陌生人,有的只是还没认识的朋友。而当夕阳收回余晖,晚风卷起尘土,坐在costa桌前,隔着玻璃窗,看到路边树下的石墩上,那个衣着简陋、头发凌乱的农民工。他静静地坐着,膝上搁着一袋蚕豆。他不疾不徐地吃着,似乎还略带惬意和安然。也许那就是他的消遣,他的享受,他的咖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