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老 王

2016-01-14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老王是一起骑车的骑友,交往不多,有两次印象很深。

一次是六年前夏天,30多个骑友环骑高邮湖,70多岁的老王是年龄最大的,年龄虽大,体能还行,160公里一路紧跟,没有掉队。近午在荷花荡休整,吃干粮,老王拿出一串香肠分给大家,说是自家加工的,味道还可以。起初有点不好意思,禁不住他的热心,大家陆续吃开了,味道确实不错,你一段他一段,吃得精光。

再一次是第二年,协会组织环湖赛,从江苏各市和上海、安徽来了300多骑友,人多赛道长,第一次没经验,手忙脚乱,偏偏遇上台风,全程大风大雨,组委会临时决定在终点附近联系浴室,让选手完赛后洗个热水澡、换身干衣服;有人建议最好烧点姜茶驱寒。建议是不错,可又是风又是雨,到哪里去烧呢?老王说他住附近,到他家去烧。当然再好不过。于是几个女同胞就跟着他去了。选手一批批抵达终点时,姜茶也一桶桶运送过来。在风雨泥泞里搏斗了大半天、浑身湿透的骑友,接过热气腾腾的姜茶,涌上一阵暖意。赛后不少帖子点赞递姜茶的“最美志愿者”。他们不知道背后还有老王。

他会做香肠,与退休前是肉联厂职工有关。肉联厂曾经很是红火,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下坡,与啤酒厂一起成为两个亏损大户,大人小孩都知道“南皮(啤)北肉”。

老王后来不再骑长途,见面就少了。前几天有事去他家,颠覆了也是加深了对他的了解。

他家在盂城驿南边的巷子里,两幢三间平房连在一排框成个大院子,架子上晾晒着一串串香肠。老王引我走向西边一幢,说他与儿子住西边,女儿一家住东边,女儿下岗加工香肠出售,他搭个帮手。

屋里有点乱,方桌、沙发上都摊放着书报。沙发旁倚墙是个书架,乱七花横放满了书,桌上是最新一期《新华月报》,我心里一动,问:是你订的?老王说他订阅四种报刊,还有《参考消息》《扬子晚报》和《新华文摘》,连续多年,习惯了。书架上书很杂,有历史、养生、花卉,还有较新的时政类,如《鹰胆鸽魂——罗援将军谈国防》、郎咸平《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他说每星期要到新华书店两三次,看看有没有什么好书,现在眼睛不好,看得少了。

眼里的老王变得恍惚起来,这还是我认识的老王吗?有这样的说法:从一个人看的书,可以看出他的内心——老王的外貌与内心的差距好像很大哦!80岁退休职工,文化程度不高,职业与文字无关;而常年自费订《新华月报》,除了图书馆、资料室,还有多少个人订阅?

走出巷子好远还在想,看人可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要深入交往,深入人的内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