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2 00:00:00 作者: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致家乡热爱文学的朋友们
说实在的,这篇文字在我心里已酝酿有很长时间了,但我一直迟疑不决。我非圣人,也有常人身上的私心和杂念。我怕同龄人说我炫耀自己,我怕年轻人说我陈词旧语老调重弹。现在我终于决定写了,既因为许多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因为市领导张秋红、汤学仁等同志多次诚挚地希望我为家乡的宣传文化工作进言献策。猴年春节过后,我已76岁,不应再瞻前顾后欲言又止,把心中的想法坦率坦诚地说出来,肯定比藏在心中好。我写此文不求点赞,更不怕吐槽,目的只有一个,期望家乡高邮早日出作品,出人才,真正实现文化腾飞,除此以外,夫复何求?
当今高邮的文学水平究竟如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高邮的文学水平在外界的印象不错。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家范小青甚至在她的文章中深情地说:“高邮与文人,几乎就是一个同义词,就是一种共同的现象,高邮可以是文人故乡的代称,凡文人成长或适合文人成长的土壤,必定有如高邮那般,能给人一种天然的亲近的感觉。”(见范小青《文游台创作丛书》序:《高邮,我们共同的家乡》,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但是,且莫高兴得过早,请接着看范小青在同一篇文章中的进一步阐述。她说;“……一千多年前,高邮就已经是天下文人向往和贤集之处了……秦少游……千百年过去之后,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期,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裹挟着高邮的泥土气息,携带着高邮的历史沧桑,从这里出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这就很清楚了,当今外界对高邮的文学留下美好的印象,主要是看到继秦少游之后出现了汪曾祺。我们有幸与汪曾祺同乡,当然有理由为汪曾祺自豪,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汪曾祺是汪曾祺,并不代表现在高邮文学界的真实水平。如同,姚明与潘长江两个人加起来的平均身高是1.92米,但1.92米绝对不是潘长江的真实身高!
其实,外界对当今高邮文学界的真实水平是有客观评价的,这个客观评价甚至已经量化了,特别是将高邮与仅一河之隔的兴化相比,一看就明白。泰州离开扬州单独建市后,那里的文学工作者高举起“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大旗,决心在文学上闯出一番新天地。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暂且不去说它,我个人深为感佩的是,泰州市文学界的朋友为繁荣发展里下河的文学事业,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他们约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对当代里下河地区各县市的文学创作状况作了认真的、科学的客观评估。这种评估结论,先见于内部传阅的《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表》,此表共列作家95人,其中,兴化23人,高邮6人。不久前,泰州市文联正式编印出版了“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散文卷,洋洋八大卷,收入里下河地区76位作者的散文共约199万字,其中,兴化入选作者为26人,高邮包括汪老在内仅6人。
当然,数字并不能完全说明文学水平的高低,但高邮与兴化相比较的这两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已显示出两地文学力量和文学水平的差距。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很难盲目乐观了。
迈开腿,管住嘴,用作品证明自己
常有人问我:“参加了作家协会就算是作家吗?”我总是慎重回答说:“也算,也不算!”
说算,现在从县到市、省、全国的各级作家协会,其成员都是写过、发表过一定数量文学作品的热爱写作的文化人;说不算,作家必须通过优秀作品证明自己。现在不是建国之初的扫盲时代,全民的文化水准已有很大提高;互联网诞生后更进入自媒体时代,热爱写作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博客、微信里随意发表作品。如果所写都是平平之作,加入再高级别的协会,也不一定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作家。反过来,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不参加作家协会,照样是人们敬重的作家。大家熟悉的、曾经在高邮师范任教过的诗评家叶橹(莫绍裘),1956年就在《人民文学》发表洋洋万言的关于抒情诗的论文,那时,从小就做着作家梦的我,还在高邮中学读高一,但老莫至今没有参加过任何一级作家协会。
我自小喜爱文学,至今笔耕不辍,也有近60年的业余写作历史。虽没有写下多少优秀作品,自认为有一个长处,那就是头脑尚清醒,从不张狂。高中时代,我向上海的《少年文艺》投过一次稿,被退回后就再没有向外投稿,因为我确实认识到自己的水平不够。1959年秋考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能读上文学本科,我已经心满意足了。扬师院不是名校,但儿不嫌母丑,感谢母校给我知识,给我在文学大道上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志气。进校第一学期,我在上海《萌芽》发表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不长,但对我意义重大,反复看自己一笔一划写下的作品变成了铅字,觉得离梦想靠近了许多。但只暗喜一会儿,我就提醒自己,一切还才开始,就又奔向图书馆看书。一年后,我在《上海文学》发表近万言的关于袁鹰的儿童诗评论,这是扬州师院师生第一次在《上海文学》发表长篇评论,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孙蔚民院长在全院师生大会上表扬了我,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根据党委书记的指示,专门召见了我,勉励我戒骄戒躁,再创佳绩,为校争光。训勉毕,他代表学校奖励我两本纸质很差的稿纸,我心潮澎湃地接过来,如捧万金。
回忆这些往事,我只是想说明,热爱写作的人,不管取得什么成绩,都要冷静,都要保持继续前进的脚步。“坐井观天”这个成语,对我们喜爱写作的人,特别具有警示意义。只要我们能在精神上时时记住跳出我们长期生活的“井”,我们就会发现,井外的天多么辽阔,多么湛蓝,就再也不敢夜郎自大了。
1984年秋,我从高邮调入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汪曾祺先生在写给我的信中说:“你调到省里工作,我觉得很好。……老是困在那里,眼界甚窄,搞不出多大名堂。……你到那里好像是从河沟里跳入大海,可以增长见识,对写作当大有好处。”情况确实如此,我调省工作的最大收获是开拓了眼界,胸襟随之开朗开阔起来。接触到那么多名家,读到他们写下的那么多优秀作品,再看看自己写下的那些曾经小小得意过的作品,不仅感到脸红,也真的觉得不算什么。
调省工作后,我一直关注家乡的文学状况。有关高邮文艺界不团结、互不服气的消息时有所闻,每次听到,我真的焦急不安,甚至难过。对这一切,我不想多说什么,更不会当裁判,评谁是谁非。我只想请家乡的文友们牢记一句话:作家必须通过作品证明自己。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得糖尿病的人很多,去年初,我也不幸中招。就医时,那位医术精湛、态度和蔼的女主任医师对我说,不必紧张,坚持科学治疗的同时,注意迈开腿,管住嘴,就行了。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两句话果然有效。我现在约请家乡的文友与我一道把“迈开腿,管住嘴”六个字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迈开腿”,就是深入生活,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的营养;“管住嘴”,就是你写你的,你用自己的作品证明你是作家,如果你不是以写评论文字见长,请不要评议他人,尤其不要背后评议他人。
不要轻言精品,但需确立“精品意识”
我正式发表第一篇作品的时间是1959年底,至今57年的不懈笔耕,共发表了约400万字的作品,已出版15种书,主编,和参与主编策划的书更多。1981年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以上关于我的创作概况,大致可说明我是一个始终对文学保持热情、且几十年痴情不改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但如果问我,你写过精品吗?我会明确回答:没有!虽然未来岁月还很长,但我基本可以断定,这辈子大约写不出精品了。
所谓文学精品,是指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文字精美,经得住时间考验,不仅能得到当代人喜爱、更能传之后世,以至成为中华文学宝库组成的一部分的作品。一个人可以写得很多,但不一定能写出精品。《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记载:“帝(指乾隆)取汉人之文化,御制诗十万余首”,以乾隆88岁高寿计算,他每天写诗多达三首。但他有载入文学史、并得以流传后世的精品吗?没有!即如像李白、杜甫那样的伟大诗人,也不可能每首都是精品,至今人们耳熟能详、脱口能吟的也就是那几首、那几句。
所以,“精品”一词,作为宣传词平时说说可以,但说到具体作品千万要慎重!如果,随意恭维别人的作品是精品,更别说称自己写的作品是精品,说轻些是外行,说重些是无知,徒然遭人笑话。
既然一般人难以写出精品,精品产生确实很难,那么我们就不要写作了?也不是!我的看法是,不要轻言精品,但一定需要有精品意识。就是说,不管你实际写作水平如何,你的创作起点是高、相对高、还是较低,当你爱上写作、并将写作视为自己的第一爱好后,请你在写作时尽可能要求自己努力写好;取得一定成绩后,应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切勿以数量多自娱,而应要求一篇比一篇写得好,一本书比一本书精彩,这就叫精品意识。
在我看来,有了精品意识,好处多多。第一,可以尽情享受写作过程,再不会为名利所困扰,即使置身文学界中,甚至在名家面前都可以保持不卑不亢的平和心态。虽然我们写出的作品与名家名作相比有质量高低之别,但就享受写作快乐来说,其实是同样的。你写你的,我写我的,如同俄罗斯作家契诃夫说的那样,大狗、小狗都按照上帝给的嗓子叫,不能因为大狗叫,小狗就不叫。第二,有了精品意识,各人就可以依据自身的写作基础和条件,制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享受文学创作快乐的同时,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注意到,家乡有几位文友,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身在平凡岗位上,却长年如一日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做着收集、整理地方文化资料的工作。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节衣缩食自费编印的打上原生态烙印的书,语言朴素,内容厚实,而且一本比一本好。或许在这之前,他们没有听说过“精品意识”,但我认为,他们就是在用具体行动把“精品意识”落实到实处。
我尊重他们的劳动。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去年下半年,高邮电视台专题片组的李泰祥同志主动联系我,说已请示过有关领导,拟根据我多年来宣传与研究汪曾祺的经历制作专题片。我迟疑了一下答应了。我对泰祥说,感谢家乡媒体对我的厚爱,通过介绍我达到进一步宣传汪老的目的,也是好事。我会努力配合你们,向你们提供尽可能多的素材,让你们全面了解我;我以人格保证,所谈事实绝不夸大,也不会故作谦虚对一些事、一些看法略而不谈。一句话,我只谈确实做过的、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事。我的唯一要求是,所拍摄的内容一定要得到我的认可才能播出。
这部专题片就是已于新年前后相继在高邮电视台、江苏电视总台教育频道和扬州电视台城市台名牌栏目《今日生活》中播出的、分上中下三集的《情系汪曾祺》。
汪曾祺先生说过,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在滚滚红尘中,你想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就先得做好被人指指戳戳背后议论的思想准备。我们既不能因此而畏缩不前,也要对一些挑剔、质疑的声音作必要的解释和答辩,而最具权威和说服力的方法只有一个:用事实说话。当我请记者把镜头对准我书架上、由自己历经30多年不懈努力收集得来、并已装订成21册的《汪曾祺研究资料汇编》缓缓摇过时;当我打开书柜向来访者坦然展示我半个多世纪以来、已仔细装订成115卷的《勉耕斋集报》时,我认为,不需要再说什么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说实在的,我虽然对家乡文学现状感到某种焦急与不安,但我从未失望过,这就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出发点。借此机会,我还想对长期做着扶持、培育文学新人工作的朋友提点希望——我指的是《高邮日报》和《珠湖》的责任编辑。你们长期做着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很辛苦。我知道编辑的难处,不但要从大量来稿中沙里淘金,还得面临稿件以外的压力。尽管如此,请你们在选用稿件时尽可能做到公正与无私。一个优秀编辑的能力不只表现在沙里淘金慧眼识珠,更表现在有不为世俗左右的敬业精神。
想对家乡文友说的话太多了,但这篇文章已经写得够长了。搁笔之时,蓦然想起台湾歌手李宗盛的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家乡文友们,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