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弦歌雅意

2016-02-25 00:00:00    作者:张文华    来源:今日高邮

初时看王心刚、张瑜版的电影《知音》,年岁尚幼,情节尽忘,而独记得小凤仙在船头抚琴而歌,声韵历久弥新,至今耳熟能详,上阙末句为“人生难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难觅”,柔情似水,婉转幽咽;下阙末句却峰回路转:“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既切合了电影的名字《知音》,又对琴义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既说琴,绕不开高山流水,躲不过伯牙子期。

器乐之乐,在于赏心,闻弦歌而知雅意,又以琴为最佳:“琴临秋水弹明月,酒就寒山酌白云”,尽显风雅之情;“宫人清夜暗瑶琴,不识明妃出塞心”,不胜萧瑟之意;“十亩苍烟放秋鹤,一帘凉月夜横琴”,又难掩苍凉之态,此谓“曲中有心声”。西汉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兮求其凰。有艳淑女兮在此房,何缘交接为鸳鸯?”众人只觉琴声铮琮悦耳,唯有文君一人听出曲中深意,宁可放弃锦衣玉食,与相如当垆卖酒而去。

古人入则琴,出则剑,琴、剑相随,故有“剑胆琴心”之说,琴既非文人所必备,剑亦非武士所独有。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乃岳飞的一首词《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绕阶独自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短短几行字,将一代名将金戈铁马、沙场征战一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去杭州,必去看秋水山庄,那是民国报业巨子——《申报》掌门人史量才为爱侣沈秋水所筑。当年一无所依的沈秋水赴沪投奔故友,邂逅史量才,惺惺相惜,以全部身家交给史量才,成为其发家之资本,开钱庄银行,置金铺米行,更以12万元之巨款购得上海历史悠久、影响最大的《申报》,一举执上海报业之牛耳,故有“说《申报》必说史量才,说史量才必说秋水夫人”之闻。故事本就有几分荡气回肠,仿佛红拂女与李靖,可是这样的故事里,却总有避不开的少为人知的一面。少年才子,风流潇洒,又如何能够为一人所羁绊?为表歉意,他便在西子湖畔,筑此宅院,并手书“秋水山庄”四字。沈秋水擅七弦,每每静夜焚香抚琴,说不尽的相思,道不尽的愁绪,唯有付诸清冷的琴声。

古代器乐,多以丝竹为原材料,琴、瑟、筝等,便属“丝”类,笙、箫、笛等便属“竹”类,故古人称音乐为“丝竹之声”,较之低一级的鼓盆而歌、击缶助兴,丝竹之声算得上是阳春白雪。有关琴的故事和传说,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不胜枚举,故此,琴为古人修身养性必经之道。“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不弹的原因,曲高和寡,世事变迁,今人很难再有那种“动听雨打残荷、静观云卷云舒”的闲情和逸致罢了。

旧时画作,琴者或于松下,或于林中,或于月夜,或于雨中,四时之景不同,而情趣各异。古人有“携琴合向古梅弹”之语。《清莲舫琴雅》录:王子良得一琴,质色甚古,每一鼓则清风忽发,庭中梅花飞动。子良叹曰:“此花不独解语,更能知音!”弹琴宜雅,宜静,最好是山中,梅林环绕,或折枝于瓶中,暗香盈袖,此时抚琴一曲,天人合一。

看一九八八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山水情》水墨动画片,水墨画面素雅清丽,古琴配乐如天籁之音,全片融入道家师法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和禅宗明心见性的灵感,美到极致。此刻只想一卷书,一弦琴,一壶茶,共三五知己,巡古道,采幽香,赏清韵,弄词章,看苔痕上阶,花落回廊,不需刻意,不需掩饰,那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宁静和喜悦,无人能够知晓。

红尘世事多纷扰,唯愿与你共守那一份岁月静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