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汉留”的由来

2016-04-01 00:00:00    作者:周荣跃    来源:今日高邮

讲故事之前,先说最近重新翻读文天祥的《正气歌》,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南宋末年,国势衰微,“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历史的巨轮毫不留情地辗轧着汉人的血泪,草原民族用野蛮的武力征服了文弱的汉民族,没骨气的南宋最高统治者,都已投降了,文文山仍坚持抗战,但已是螳臂当车,终被元军所俘,押送元大都北京,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以前读此诗,总是为文天祥的悲壮而惜,有时甚至会想,皇帝都俯首称臣了,你文天祥瞎折腾啥。在历史长河中你顶多也就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后来的汉人投靠满清的范文程、洪承畴,日子不也过得风风光光的嘛,还有人说他们识时务,你这是何苦呢!今掩卷而思,却有另一种心得:一个民族的统治者、民众、土地、财物可能会被征服。而一个伟大的民族却有一个最重要的高贵品无法被征服。那就是它的“精神文化大厦”。文天祥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我们民族精神文化大厦的最重的擎天柱,最高统治者可以贪生怕死投降,而文天祥作为儒家思想浇铸的知行合一的最高风范者,他代表着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最后的精神文化丰碑,若此能征服,意味着这个民族完全彻底被征服。当然投降一词在文天祥这儿一丝念也没有闪过,舍生取义,对于他来说,就是有颜见孔孟,我们就容易理解他之所以“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虽然侵略者绝望地毁掉了他的生命肉体,却毁不了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蒙、满两族虽然闯进过这个“大厦”,且立稳过脚跟,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滋养、被同化。

儒家思想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大厦,“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不仅是在士大夫身上践行得“一一垂丹青”,同样也哺育了社会底层的草根,即使是妇孺,也不乏有杰出代表。“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们也是这个“大厦”一个个支柱,邻乡“汉留的由来”故事的女主人公的善品,如塔上明珠,至今还在照耀乡人前行。
我在百度上搜索,有这样一个简短介绍:汉留村是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村。据说,此地之名来自于西汉,当时,韩信率军打仗于此,遇一妇人背大孩子,拖小孩子。韩信问之,妇人答:“大孩子是叔侄,父母双亡,小孩子是自己的。”韩信感佩妇人之仁,叫她回家在门前插芝麻秸保平安。妇人照此言而做,且叫全村人门前皆插芝麻秸。韩信手下遵令不扰门前插芝麻秸者,故此村留下来了,美其名曰“汉留”。 
“汉留”的由来,因历史悠远,口口相传,有好几种说法,但主要情节大体相同。笔者无意考证此故事的人物、情节的历史真伪。但上面说法有牵强之处,汉军素来善待百姓“约法三章”,何须插芝麻秸以避难,再者汉朝留下村庄多了,唯独此处叫汉留,有点难以信服。我这儿有另一个版本的传说,我们家老人是这样跟我们讲的,当然毫无权威性可言,我倒是觉得有趣,一直也记着。
说是胡人侵入中原,气吞万里如虎,烧杀劫掠一村又一村,一时“恸哭秋原何处村”。有一天,村河南的人,看着村河北已是烽烟四起,老百姓惊慌失措地向河南边奔逃,哭喊声响彻寰宇,胡人的千军万马很快过了河,各条路上逃难的老百姓混乱不堪。如果读者实在想不出那个场景,你就回忆一下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里蒙古人进村的那个惨象。胡人笑得人仰马翻,率队首领(且叫他“大胡子”吧)轻蔑地说:“汉人只不过是一群小绵羊而已,我们现在即使用一把竹刀,也可宰杀千万!”大胡子正准备挥刀指示杀羊比赛,忽然他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停住了挥舞的刀,勒住了战马。只见在逃散人群最后面,不慌不忙地走着三个人,准确地说应该是两个人,一个瘦弱的中年妇人搀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被抱着的男孩正好看到大胡子首领,吓得直哭。妇人训斥着两个孩子,“不准哭,死也不能哭,男子汉从小就要学得硬气。硬气不哭而死,就会让杀你的人感到害怕!”大子胡听不懂,更看不懂。忙叫来翻译,这汉人,是啥风俗习惯,怎么抱个大的,搀个小的,还不慌不忙的。翻译急忙去问话。“你抱个小的,搀着大的,不更逃得快些!”有一个从容淡定的回声:“我是晚娘(继母),小一点的孩子是我亲生的,大一点的孩子是我家相公前妻生的,反正难逃此劫,我不想临了,死了到那边,他大娘怪我,没疼她的孩子。”翻译用MONGOL语禀告大胡子,那凶神恶煞的草莽英雄听完后,神了!他竟然将草原上清澈的泉水酝酿到他的眼睛里咕咕地流淌到汉人土地上来。“汉人不是软弱的小绵羊,汉人的心似天上白云,汉人的胸怀比我们的草原还广阔。”大胡子下马向妇人拜礼,“你的大义之举征服了我们的心,愿你们这儿的人都像你一样善良。我们决不再踏入此村半步!”这才让当地汉人活了下来,故有“汉留”之称。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时穷节乃见,国破家亡之际,无论是当朝要员,还是一介妇孺,只要是笃行最可贵、最高洁的价值观,他们就是无比伟大的,就是人们所景仰的人。虽普通践行者个人未能立大名,而成为“日星”;但作为无所不在的“河岳”,则更接地气,更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高邮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本着一种成风化行、继往开来的使命担当,赋予传统价值新活力、新境界,提出了新时期高邮精神“崇文尚德、求实创新”,实则上继承的是在这块土地上生根的传统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发扬的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我们高邮人敛含着纯朴中有儒雅、温厚中有坚强、淡定中有勇敢、倔犟中有大节、求实中有创新的特质,自古以来流传着很多崇文尚德的美丽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寻根、讲述、传承、创新。齐心戮力建设好“美丽高邮”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个高邮人应然的执著的共同理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