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悠悠张叶沟河

2016-04-21 00:00:00    作者:王庆    来源:今日高邮

离开家乡整整18年了。

我的老家在邮城东南方向40里开外的一个叫“王家墩”的小村庄,村庄边上有一条河,叫张叶沟河。

张叶沟河也叫大泾沟河,河宽50米左右,高邮市境内全长17.5公里,是高邮南片地区由北至南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该河何时开挖,至今无据可查,但据明隆庆六年(1572年)《高邮州志》中绘制的《明代高邮州境图》可以看出,张叶沟河北起北澄子河,向南与南澄子河交叉,经邱墅阁最后汇入盐邵河,其流向至今未曾改变。盐邵河经京杭大运河通江入海,由此可见,沿张叶沟河可达世界各地。对此,我的大伯父生前曾多次动情地讲过,1950年4月底,他时年12岁,我的祖父就是沿着张叶沟河,再到盐邵河,荡着双桨一路把他送到邵伯客运码头,然后他从邵伯转乘客轮经大运河直下长江,再逆江而上至镇江港,从镇江乘火车最后来到上海。大伯父是数代王家人中,从王家墩通过张叶沟河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人,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他历次回墩子省亲,都要走一段水路,其中,张叶沟河是必经的。

在以水运为主的旧时,张叶沟河很繁忙,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商、渔、货、客、军、政等船各色不一。儿时,听我奶奶讲过,河边上曾有大片的芦苇,芦苇丛里埋伏过新四军的兵船,日本人的汽艇也曾挑着太阳旗在河中肆无忌惮地穿梭疾驰。当然,我们小时候也能经常看到客运、货运船只来来往往,尤其是货运船队,一艘连着一艘,能够绵延数百米;船队总能伴随着一群纤夫,他们行经王家墩时,会停下来歇脚,奶奶总会和他们聊聊天,递一根烟、端一碗热茶,与他们相处得颇为熟络。电影《上甘岭》的插曲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其实,这场景也是张叶沟河两岸动人而又真实的写照。

张叶沟河是我们老王家的母亲河,悠悠河水哺育了从清朝中期开始以来的至少六代人。过去,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我曾亲眼见过我们父辈在河中捕到过几十斤重的青鱼。上世纪80年代初,河中大闸蟹也很多,每到金秋沿河坎满地乱爬,堂兄小时候曾捉蟹不成,反被大闸蟹钳过手指头,痛得嗷嗷大叫,如今想来依然让人不觉哑然失笑。说到这里,不妨顺便一提,更有趣地是,奶奶烹制大闸蟹的方法很独特——大闸蟹无须捆绑,她先将大灶烧烫,然后顺着锅沿淋上一圈菜籽油,瞬间油烟四起,紧接着将蟹倒入锅内,捂上锅盖,小火焖烧。热锅里的大闸蟹,哗哗作响片刻之后便没了声息。出锅后,整个蟹身油光锃亮,香气腾腾,叫人好不生馋。

张叶沟河在王家墩附近的水域相对较为宽广,因而这片水域又是渔民的聚居地。据奶奶讲,渔民有个自己的渔民节,一到该节,许多水域的逾百艘渔船都集中到王家墩边上的河面上,他们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丢船锚,拉桅杆,放鞭炮,敬河神,白天白帆赫赫,夜晚渔火通明,场面煞是壮观。100多年以来,渔民与我们老王家和睦相处,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吃过他们的鱼虾,他们吃过我们的大米和蔬菜,农忙时节还帮我们照看孩童,其中有些渔民还与我们祖辈结下义亲,比如有个叫“小七子”的船娘就拜在奶奶膝下为义女,小时候,我们都曾见过其人。后来,由于改革开放,大多渔民上岸不再以渔为生,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渔船锐减。我们小时候只见过时来时往的、零星的几户渔民,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如今,王家墩附近的水域,渔船已经绝迹。

张叶沟河又是一条灌溉防涝的生命之河。河的两岸有大片良田,旱季里,张叶沟河开闸放水,流淌到每块农田,滋润着老王家过去唯一赖以生存的每一棵禾苗;涝季里,关上桥闸,隔断张叶沟河与数条无名里河的交叉连通,得以控制里河泛滥。宽广的张叶沟河凭借高高的圩堤,承载着滚滚洪流,一次又一次拯救了王家墩和其它两岸的黎民。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公路已四通八达,如今的张叶沟河已逾20多年未进行疏浚,河床升高,河道也渐窄,通航能力大不如前,甚至河中难觅船只;河水深受污染,鱼虾鲜见,沿岸人民也早已不再饮用其水。古老的张叶沟河日渐凋零落寞,似乎一直吟唱着数百年来疲惫的歌,每当回乡见到它,总能勾起无限的怀念与惆怅。张叶沟河虽然繁华殆尽,但它见证了王家墩100多年来的过往变迁,如今,河水依然在静静地流淌,仿佛向世人诉说着王家墩曾经的无数个动人的悲欢离合。我想,只要在王家墩生活过的王家子孙,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