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洗 碗

2016-04-25 00:00:00    作者:张玉明    来源:今日高邮

许多人怕洗碗。这也难怪,酒足饭饱后,身子骨自然就懒得动。但碗必须得洗。洗碗是天天的事,顿顿的事,只要张嘴吃饭,就得洗碗。

小时候不洗碗,都是父母洗,或者哥哥姐姐洗,轮不倒我。结婚成家后,不和父母住一起,家务活与妻子分摊做。妻子负责做饭,洗碗则归我。光阴流转,不曾想,这一洗就是许多年,洗碗竟成了这辈子最稳定的一份工作了。

一日三餐中,数早餐碗最好洗。餐具少,油脂少,洗起来容易。早餐简单,通常是稀饭馒头,碗筷用自来水冲冲即可,甚至连手都不湿,就OK了。中餐和晚餐则要费事得多。不仅餐具多,油污也多,光用清水根本无法洗净,必须借助洗涤剂的威力才行。将池子里放些水,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手搅拌几下,便有泡沫起来。如果是冬天,还要加些热水,不然洗涤剂难溶解,泡沫少,洗涤效果差。洗涤剂是油脂的克星,再顽固的油渍,只要遇见洗涤剂,就会顷刻被瓦解,立马消失得无踪无影。不过,洗涤剂也有短板,洗过的碗必须用清水反复冲洗,才能将沾在碗筷上的洗涤剂清洗干净。这多出来的工序,不仅浪费水,更浪费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我的工作量。

最难洗的是节假日里的碗。每逢假日,孩子们回来,餐桌一下子丰盛起来。平日里从不露面的餐具,此刻纷纷登场亮相。盘挤碗,杯挤碟,挤了满满一大桌子,有的还踮起脚尖,搭起了人梯,实在挤不下,有的只好提前退场。而洗碗的工作量,早已呈几何级数暴涨。每顿饭后,灶台上一片狼藉,铺满了待洗的锅碗盘碟、刀叉勺铲。我挽起衣袖,戴上护袖,系上围裙,一手拧水龙头放冷水,一手提起热水瓶兑热水,洗涤剂这个杀手锏千万不能忘加,用量是加倍再加倍。先在洗涤剂中洗去污渍,后用清水依次汰净,再将它们分类摞好,放回原处,最后将灶台抹拭干净。忙乎了一大气,抬起头,直起腰,解下围裙,摘下护袖,看着整洁如初的灶台,有一种成就感在心中升起。难道洗碗也有乐趣?此时此刻,我隐隐约约还真有这种感觉。

一件事做久了,就会琢磨能否简化程序?有没更省事的捷径?说得好听点是优化程序,说难听点就是看能否偷工减料。洗碗也不例外。刚开始洗碗,很是认真,每餐必洗,每碗必洗,从不拖欠。但时间一长,便滋生厌倦情绪。便跟妻子讲:“这年头讲究改革创新,这洗碗也要改革。为什么要顿顿洗碗?几只碗也要洗一次,效率太低下。完全可以改成两顿一洗、甚至一天一洗。”妻子坚决不同意,说没见过哪家饭后不洗碗的,也没见过哪家将几顿碗并作一顿洗的。说我想偷懒。我耐心开导:“没见过不等于不能做,做别人没做过的才叫创新。你想两个人吃饭,碗筷本来就不多,集中起来洗,一天洗一回,既节省时间,更节约水。再说橱柜里那么多的碗,也不是没碗用,何必急着洗呢?也不能老盯着几只用,其它碗也要轮流用用。”一番游说,最终做通了思想工作,同意了改革方案,允许一天一洗,推行规模化、集约化洗碗,工作量大减。俗话说,人心难满,欲壑难填。得寸想进尺,得陇又望蜀。有时趁妻子出差,没人监督,我又擅自加大改革力度,竟然两天一洗,或几天一洗,甚至一直等到橱柜里的碗筷都用光了,才动手清洗。

尽管偷懒,但有一样餐具是每顿必洗的,那就是锅。因为家里只有一口锅,上顿不洗,下顿就没得用了。铁锅易生锈,上顿不洗,下顿更难洗。洗锅也发明出了简易的洗法。锅里放点水,将洗碗布放到锅里,再用铲子压住布,以铲代手,沿锅壁反复擦洗几遍,再用清水冲干净,效果一样地好。而手可以不湿。此法在冬天尤为适用。天寒地冻,自来水冰凉刺骨,换谁都畏惧,最怕冬天洗碗。

美国女作家梅·萨藤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看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洗碗多年,谈不上专心致志,有时还会偷懒,但每次洗碗都是认真的,从来不敢马虎,毕竟是自己吃饭用的家伙,关乎到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谈不上启迪性的感悟,只是些不值一提的小感受和不足与外人道的偷懒小技巧,写在这里,与洗过碗的朋友们分享。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