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00:00:00 作者:韦志宝 来源:今日高邮
我喜欢逢年过节给长辈们送礼,自从工作以来,一直坚持。但从来不给长辈以外的人们送礼,即使为求学、为工作、为建房,也不例外。因为求人办事不送礼,因而也养成别人找我办事拒礼的习惯。对于这个习惯,我不知道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要让人尊重你,千万别做出让人看不起你的事情,“吃人家、拿人家”都是最不讲廉耻、最不让人尊重的行为。父亲是一位老干部、老党员,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我对他的话自然深信不疑,让我始终铭记于心,成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今年春节到老家拜年,在庄上偶遇一位长者,我们彼此并不认识,出于礼貌,我还是首先向他拜年祝他健康长寿,他一脸疑惑,悄悄地向旁边的人打听我,当别人说出我父亲的名字时,长者不由得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你就是他儿子?你家老头子忠厚老实,难得的好人!我父亲已经离开我们7年了,居然还有人赞扬他,那时对父亲更加肃然起敬。临别了,长者还是紧紧握住我的手不肯放松,问我的近况,当我告诉他,现在生活、工作都挺好,长者十分高兴。他告诉我,他已经退休,刚从南京来高邮看望亲戚,儿女们都在机关单位上班。过去我父亲曾经帮助过他,有一次,因为视力问题需要调换工种,他给当时担任单位主要领导的父亲送2斤鸡蛋,父亲收下了,可过了两天,鸡蛋又悄然回到了他的宿舍,当然,他的工种也调整了。说到这里,长者很是激动。并再次握住我的手说,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我未置可否,也没有向他要联系号码。当时我想,父亲健在时也没有希望人家知恩图报,作为他的儿子也应该没有这个必要。
面临女儿大学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我却自然而然地想找到那位长者帮忙,女儿坚决反对,她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能力找到工作,为工作而托人情找关系,即使有了一份好工作也不光彩。于是,她认真学习,积极备考,先后参加农村商业银行招用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江苏省公务员考试、扬州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尽管未能如愿以偿,但她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她说她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反腐倡廉就是深入民心,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不靠关系、不请客送礼,每个人凭自己的实力参与竞争,即使落榜也心安理得,今年考不上,可以边工作边学习,明年继续考试。我也庆幸,不然也要“热脸贴着别人的冷屁股”“求张三拜李四”四处活动,而送礼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给人家送礼多别扭,假如人家拒绝收礼,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尴尬至极。
其实,我也曾经担当过拒礼者的角色。某施工单位进驻辖区,施工现场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多次到现场指导、检查,督促对方整改,并两次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成对方到单位陈述理由。那天中午,还没有到上班时间,对方负责人就来单位敲门,进入办公室后,那个负责人很是神秘,不断左顾右盼,突然关上门,往我衣服口袋里塞两张超市卡,我也没有看清面值多少,断然拒绝,硬是将卡退给了对方。第三天正好是星期日,那位负责人又来到我办公室,采取同样的办法送超市卡,仍然被我拒绝。我没有学过心理学,不会揣测对方的心思,也难以正确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更不知道艺术性地处理问题。僵持了约5分钟,我对他说,你不了解我,我既不会送礼,也不会收礼。你把卡收回去,把安全、质量、进度抓抓好,到年底不发生事故,大家拿到应得的工资、奖金,高高兴兴地回家过年,你就是最大的赢家,这是我们俩共同的目标。你送我两张卡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无非想让我在安全管理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其结果必然会发生事故,难道你也愿意?我又安慰他,我把钱、物看得很淡,不该属于我的坚决不要,只需你做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对方一时无语,悄悄地离开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大道理,对方满意不满意,是否觉得不近人情,反正我拒礼了。
事后,对于我的拒礼行为也作了换位思考。如果对方不送礼,那么就根本不存在拒礼的行为。对待送礼者必须严格区分,亲戚之间的送礼,应该属于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加值得发扬光大。因工作、业务需要而送礼,确实很庸俗,有悖于道德风尚,需要禁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送礼,甚至反对送礼,在此情形下,能办实事、办成事,送礼行为必将消亡。如果每位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企业高管等人群都能拒礼,则礼物没有人接收,好比买方市场必定荡然无存。社会需要拒礼者,面对诱惑,做一个真正的拒礼者确实很难,不仅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风尚,也应具有同情心、原则性、执行力,更要有自控能力、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当然,法治社会需要更多的人们加入到拒礼者行列。
拒礼是美德,当你拒礼而给别人办成事情的时候,人家会记得你一辈子,甚至惠及子孙。如果你收了人家的礼,即使办成了事情,人家或许记得你,甚至会记得曾经给你送礼的尴尬场面、收礼过程,还会感恩吗?所以说,拒礼应该是利大于弊,理应是全社会倡导的良好道德风尚,这就是我现在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