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5 00:00:00 作者:卞荣中 来源:今日高邮
小的时候,我别无选择地守着那个贫穷的小村庄,打发着童年的时光。不过贫穷并没有过早地让我体验到忧愁和烦恼,恰恰相反,始终囿于那个只有百十来人的小村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精彩还是无奈。失去了可以参照的富裕和繁荣,小时候的我,并不以为贫穷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坏事。
我当然也不知道,父母是不会甘于让贫穷冠冕堂皇地存在的。他们不断寻找新的财源,企图让日子发出更多物质的光亮。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四人。四个人的上学及生活,无疑增加了这个家庭的贫穷指数。虽然父亲拿着国家的一份薪水,但却不足以养活这个老小皆有的家庭。于是,我们也被父母教导着,用自己的双手去寻找和创造钞票,并藉此填补自己的欲望。我想买一支铅笔,母亲说,去拾鸡溜(知了)壳,十个就能卖一分钱呢!于是我学会了起早,在蝉鸣如歌的那个季节,用惺忪的睡眼在晨曦中搜寻。长大到上了初中,我缠着母亲要做一件的卡面料的上装。母亲说,你可以养只羊啊,卖到的钱全归你用!于是放学以后,我便会牵着一只小白羊,在铺满青草的田埂上溜达。待羊的小肚子吃得滚圆,我才妥妥地把它关进小圈里。
不过,在许多为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而付出的努力中,记忆最深刻的却是高邮湖,尽管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高邮湖在哪,长得什么模样。只是很清楚地记得,每年冬季来临的时候,母亲便筹划着要下湖去割草——家乡人习惯把割芦苇说成是割草。那时候的我,不明白高邮湖把“草”长在哪里,只知道母亲每次下湖,总要预备多日的粮食。一把手柄磨得发亮、刀刃上闪着雪寒光泽的镰刀,是母亲割草使用的唯一工具。陪伴母亲的,还有那双每次下湖都不能遗忘的麻鞋。
那不是一双普通的麻鞋。木板制的鞋底约有两公分厚。鞋底的前部和后部,各竖立着一块与鞋底等宽、大约一寸半高的木板。整个鞋帮一律用质地很硬的麻和布混合编成,结实得可以用小锤敲打而不变形。有一次,我出于好奇,把双脚塞进了麻鞋里。刚刚起步时,那种坚硬硌人的感觉,便让我刹那间将脚抽了出来。其实我隐约知道,母亲第一次下湖去割草,带去了两双胶底帆布面的球鞋。这两双鞋很快被尖利的芦苇茬戳得稀烂,母亲的脚和小腿上也被戳出了好几处伤。但为生活计的母亲不得不依然坚持,直到冰冷的湖水把她的双脚冻烂了,双腿也浮肿了,母亲才不得不停止那年的收割。
我很难想象,偏于瘦弱的母亲,是如何穿着这双鞋,在布满尖利芦茬的湖滩上收割芦苇的,一定还要顶着呼叫的北风。但母亲用她的劳动换取了芦苇。这是一枚硕大而又了不起的果实。即便是当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以这种形式,争取到获取实物报酬的机会。在我的印象中,甚至只有镇上的居民才能拥有这样的待遇。我肯定深深地羡慕过他们。其实只是简单的劳动,他们便有了财富上的来源。现在我家也有了芦苇,也可以像镇上的人那样赚钱了,这当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某种优越。因为我也清晰地看到了村里人的眼神——就像我看镇上人的那种。
家是草房。草房门前是一片很大的土场。小麦、黄豆、芝麻、菜籽收获的季节,这个土场必定要热闹一番。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这个土场是冷清的。现在有了芦苇,金黄色的芦苇,它们不久前还迎着寒风摇曳于高邮湖中,现在却躺在了我家门前的土场上,土场上立即散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兄弟四人先分工,后合作。在将芦苇经历了划、压、刮的程序后,我们把芦苇编成窝积和芦席。窝积和芦席是当时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囤稻储麦少不了窝积,砌房造屋离不开芦席。因为市场的存在,我们的劳动成果很快转化成货币,尽管我们也常常付出流血的代价,但心里总是暖和的。困难重重的日子从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兄弟四人也藉此全部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个家,从此获得了升华的基础。
现在回忆起来,尽管要为含辛茹苦的母亲所经历的遭遇暗自流泪,为全家人的齐心努力深感欣慰,但却不得不在心灵深处道一声:感谢你,高邮湖!
令我惭愧的是,不谙世事的我,在家境趋好、不再需要母亲每年下湖割草以后,几乎忘却了高邮湖。甚至在明白世事的戎马生涯十三年中,也没有能够给高邮湖更多的回忆。这种怠慢甚至让我自责!
也许是为了提醒我对此有所改变,十五年前的那个初冬,因为一次采访,我平生第一次得到了一个和高邮湖亲密接触的机会。这使我感到意外的兴奋。
记得那天的阳光很明媚,湖面上的空气仿佛经过了水洗似的清新。淡淡的冷风吹在身上,虽有丝丝寒意,却难拂船上同行游人的兴致。湖中的芦苇已经成熟。一片片浑黄的芦苇在微风的轻摇下,细语婆娑,自在悠然。我们乘坐的机帆船在芦苇夹拥下的“水街”中缓行着,左拐右弯,使人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东西莫辨。碧绿的湖水散发着薄薄的清洌,极其随意地分割出一块块浅浅的滩地。小船驶过,身后的“人”字形波浪气派地拍打着滩沿,不时激出几朵雪白的浪花。那浪花,虽无海浪的气势与魄力,却给人一种异样的别致和玲珑。偶尔抬头,仰面直视蓝天,顿觉视野无限地阔展开来。放眼远眺,只见满目蔚蓝,水天一色。偶见一群水鸟或野鸭向远处飞去,会油然生出一种它们会飞迷入水的担忧……
那是一次无声的采访,对象就是高邮湖。高邮湖以她美丽的外表,迎合了我的需要,更仿佛心有灵犀,初次会晤,便有了一种很深的交流。
高邮湖,环湖无山之险峻,入湖无海之辽阔。但是,无际无涯的湖面,湛蓝如空的湖水,浅底游翔的鱼群,轻语如歌的苇林……一切舍却了人工斧凿的自然造化,如何能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则更加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亲切。在我全家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它给了我们最伟大的付出,生命的链条因此从未断裂。当然我更清楚,它曾经拯救的,岂止我一个家。并且直到现在,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给予!
真遗憾自己长大得太迟,以致忽略了太多的感恩。也真高兴自己终于长大了!长大了才知道,出生在高邮湖畔,是我一生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