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5 00:00:00 作者:毛群英 来源:今日高邮
家乡界首,是依偎在运河之畔的一方小镇,始建于北宋年间,因大运河而生,因界首驿而兴,被誉为里下河地区的一颗“运河名珠”。家乡闻名,还因了那一枚酱红圆润、香气四溢的界首茶干。
清代乾隆年间,小镇的西侧,紧靠运河岸边有一爿小楼,称西楼,主人陈锦堂的“锦记”豆腐店就设在这里。“锦记”豆腐味香质嫩,深受当地民众和过往船民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不利于保存。陈锦堂是个潜心经营的人,他博采众长,加入多种香料和药材反复试验,终于加工出一款色味俱佳、携带方便的豆腐干。由于店主姓陈,作坊系全镇唯一楼房,坐落在镇西京杭大运河畔,故名“界首陈西楼五香豆腐干”。
相传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船至盂陵(界首古称),远闻异香,乃差人查访。店主陈锦堂奉上五香茶干,乾隆品茗尝之。初切成丝,味美;复切成片,鲜口;再切成丁,香醇;后撕而食之,竟若鸡脯。连食数枚,饱嗝回香,“龙颜”大悦,赐名“茶干”,钦定朝贡。从此,“界首茶干”的名号一直延续至今。
作为朝廷贡品,界首茶干自然名声不菲,1929年,捧回了杭州西湖博览会的金奖;1954年,又夺得了江苏省食品展览会一等奖的桂冠。1951年,界首茶干被苏北行政公署指定为赴朝慰问团的慰问品之一,走出了国门。
界首茶干的吃法很多,可手撕、刀切,可生吃、配菜。在家乡,每逢中秋、立冬、除夕、元宵等喜庆节日,人们在包饺子、做汤团时,馅心中必有茶干,既吃出了“集天然之瑞气、润四季之美味”的舌尖诱惑,又吃出了平安和吉祥、团圆和美满的寓意。在杨柳垂丝、油菜花开的春天,将茶干切成薄片,或用来凉拌马兰头、荠菜,或用来清炒蒌蒿、香椿头。锅勺响起时,鲜美的气味氤氲开来,满屋飘香。用茶干丝配以鸡汤、鸡丁、笋片、牛肉丝、虾仁等佐料烹制而成的“大煮茶干丝”,更是一道让人垂涎的高邮名菜。
浓缩的都是精品。别看界首茶干形似银元大小,可它的制作工序却多达32道。茶干的原料是家乡盛产的黄豆,经过运河水的浸泡后,一粒粒饱满晶莹、色泽金黄。将黄豆置于石磨中,在磨盘沉闷的“嘎吱嘎吱”转动声中,奶白的豆浆从磨盘的四周汩汩溢出,然后是滤浆、烧浆、点卤、灌包压制……灌包是选用当地天然湖荡的蒲草编制而成,使茶干多了一份大自然的清香。在工序的不同阶段,还要加入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莳萝等近十种佐料,这是界首茶干配方独特、难以仿制的原因,同时具备了药食同济的特性,有开胃舒气、降脂保健的功效。
为了打破界首茶干“藏在深闺无人识”的窘境,2003年金秋,界首镇政府搭文化台、唱经济戏,举办了中国江苏首届界首茶干节,更使界首茶干名扬大江南北。 如今,家乡有三四家生产界首茶干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