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立足乡镇文化,中肯业余笔耕

2016-05-23 00:00:00    作者:夏 涛    来源:今日高邮

——悼念吕立中先生

早在1980年,吕立中先生写过一首诗《蚕》发表在创刊不久的《珠湖》上,著名作家汪曾祺当年在致主编陆建华的第一封信中,对诗进行了修改:春蚕一口一口地吐丝,吐出的丝又白又亮。如果对它施加压力,得到的只是一泡黄浆。诗中充满了朴素的生活哲理。其实吕立中先生自己就是一条勤劳的春蚕,他在做好乡镇群众文化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勤奋笔耕,用手中的笔,记录着这个时代的真善美,他诚心实意地尽情歌赞的同时,为了农民的利益也尽力发出过呼声。由他执笔的广播通讯《庄稼人的呼唤》曾获国家级广播新闻作品奖。凭他仅有的高小文化知识,刻苦学习,认真写作,见诸报刊的文字近百万字数,先后出版了文学作品集《金不换的故事》《情满人间》,报告文学集《老区的知音》和新闻作品集《岁美人和好日子》等四本著作,被誉为坚守乡土文化的民间知名作家。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陆建华先生在写给吕立中的诗中所言:不爱打牌不养花,偏喜笔耕度生涯。莫道乡村河沟浅,源头活水亦堪夸。

吕立中先生早在十六岁那年写了一则通讯《耕牛养足膘,犁田赛马跑》被当年的《高邮报》采用后,就一发不可收,坚持写新闻、通讯、报告,因此出任司徒文化站长一职,长达42年。业余时间还创作小说、散文、诗词,包括为乡村文化工作需要的小品、小戏、小演唱等,他还主编过一份油印文艺小报《水乡》,发现和培养了本地业余作者,甘当人梯,致使司徒这个小镇文气较浓,推出了几位取得一定成绩的文学后辈。我虽跟他是邻乡人,因为文学,常有接触,也坚持业余写作,受其影响很深。

在他七十岁之后,我曾多次当面劝他不要劳心费劲地爬格子了。因为他不懂电脑,靠手写文稿很辛苦,且用稿率很低。一晃有五六年时间,不见他有新作品了,不知是否有我劝说的效果。今年四月底我跟他在一起闲谈,说到高邮文联成立三十年了,要搞次征文,他是高邮市文联第一届至第三届文联委员,我鼓动他写篇回忆文章应征。又劝导他,他曾被评为高邮十佳藏书家庭,后人不爱看书了,考虑把家庭藏书捐赠给高邮档案馆,为一辈子积下来的书找个好去处。对我的提议他很有兴趣,问我啥时约个时间,一起到档案馆去谈。我还告诉他说,市委宣传部正在征求意见,即将出台扶持出书的补助政策,届时可将已经出版和没有发表的作品精选一下,出个精品集,作为80岁生日献礼。他当即邀约我做责任编辑。我们算口头约好的三件事,一件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却成了我们最后约定的一张“空头支票”。

2016年5月9日上午我刚打开电脑,就接到我和他曾经的老领导马金奎老先生的电话,说吕站长走了。我匆忙赶去他在高邮城内的居所,可惜他在我来前半小时的7点50分猝然去世了,享年76周岁。

原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扬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刘金鳌先生惊悉吕老去世时,发来的一首挽诗:终生奉献乡土文化,草根也是度世金丹。岂料暮春乍暖还寒,痛悼故友撒手人间。算是表达了我们一种共同的情感。

2006年9月,吕立中退休后的第五年,因写作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成绩显著,被评为第一届“高邮十佳文明好市民”,好人一生平安。我谨以此文追悼乡土作家吕立中先生,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