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艰苦奋斗,天堑变通途

2016-06-17 00:00:00    作者:杨 杰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微信上一条关于郭亮挂壁公路的图片反复被人们传看、转载,火得很。照片显示,高高的大山上,一条开凿在百丈悬崖上的道路时隐时现,感觉真不可思议,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令人叹为观止。暮春时节,约几名好友,一同慕名前往,一探究竟。

郭亮挂壁公路属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又称郭亮洞、绝壁长廊。这里位于晋东南和豫北平原交界的地方,地理上处于巍巍太行的南端,华北平原往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汽车告别高速公路驶入太行山区的盘山公路,一眼望去,到处都是高山深壑,动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米的绝壁与峡谷,令我等生长在水乡平原的人,既赞叹大自然的雄伟壮观,又转悠得头晕目眩。

郭亮村位于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深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与外界隔绝,只靠着一条谓之“天梯”的羊肠小道与大山外面相连。人们不敢饲养猪、牛等大牲畜,因道路不通而销售不出去。养几只鸡想卖出去,要翻山越岭走好几天才能到达山西地界的集市,换回生活必需品。最难的是当有人得了重病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大山叹息。还有,村里的小伙子大了难以找到对象,女孩子则纷纷远嫁他乡。自然环境之险恶,村民生活之贫穷,难以用言语表达。群众强烈渴望能与外界沟通联系,改善生存环境。为了拔掉穷根,1972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在村支书申明信、村长申明凯的带领下,13名共产党员壮汉打响了开凿郭亮洞的战斗。在全村人民的支持下,5年多时间,他们共打烂4000把8磅铁锤,耗尽12吨六棱钢钎,爆破清运上万立方米硬度超过花岗岩的太行红岩。他们心比铁坚,志比钢硬,铮铮誓言,感天动地,终于在1977年5月1日凿通1250米的绝壁长廊。

山洞沿着绝壁开凿,每凿一段就在绝壁上开一个窗口,整个绝壁长廊共有窗口35个(段)。窗口外边就是一眼望不到谷底的深渊。我以为这些窗口是为了采光而设的,经询问得知,其作用是便于凿洞时向悬崖下倾倒石块和排除放炮后产生的毒气。如今,这些窗口已经成为山洞光源和游人观赏峡谷风光、取景照相的绝好场所。山洞很大,可行大卡车,两辆小车也能交汇。

经过郭亮洞,来到山顶上的郭亮村,这里到处都是石头的世界:石屋、石碾、石路、石阶……由于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汽车可以直达村里,一般在外面能够买到的商品,村里也能看到。近年来,村里发展旅游,游人很多,许多村民建起家庭旅馆和小饭店还有小商店,村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我们去的当天,施工队正在村里铺设柏油路面,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沥青味道。

行走间,忽见一宅院门口悬挂着“老村长陋居”牌子,落款是“郭亮村委会”。门口长凳上坐着一位白发白须老人,原来他就是开山英雄申明凯。看样子,老人身体还很硬朗,年轻时候肯定是个膀大腰圆的壮汉。我赶紧上前,和老人留下了珍贵合影。老人告诉我,他今年88岁了,40多岁的时候带领一帮年轻人开山凿路。面对老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他不就是当代的活愚公吗!进到老人的家里,主屋是一幢开间很小的三间二层石屋,陈设十分简陋,看样子他家的生活并不宽裕。但老人似乎对现在的生活还比较满足,他说开山凿路那会儿生活才真叫苦,一个壮汉一天只能吃到7两粗粮,每天工资一毛钱。申明凯们给郭亮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给郭亮村的子孙后代造了福,老人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走进郭亮村,走过郭亮洞,亲耳听英雄话当年,亲眼看到令人咋舌的艰巨工程,对“艰苦奋斗”四个字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当年,13壮士把绳子一头拴在绝壁上的树上,一头系在腰间,下到半空撬岩石,打炮眼,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他们不避严寒酷暑,不怕流血流汗,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着,山洞一日不通,奋斗一日不息,经过1800多个日夜苦战,终于开辟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幸福天路。

艰苦奋斗,天堑变通途。有梦想,就会奋斗,就有能够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在物质条件匮乏的过去,我们需要像郭亮人一样艰苦奋斗。如今,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仍然需要有这样一股奋斗不息的精神力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