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走出青春迷茫的伟人

2016-06-24 00:00:00    作者:周荣跃    来源:今日高邮

前些天,听了一堂有关周恩来总理生平事迹的报告会,心中不由勾起对这位历史伟人的追思。多少年来《八个铜板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经典课文,一直记忆犹新。后来随着对伟人的了解不断增多,不禁深深地为他高山仰止的风范久久感佩,我们敬佩他有指挥若定失萧曹的战略智慧、有博学多识的出众才华、有慑服人心的倜傥儒雅的风范、有极善于团结人爱护人的人格魅力、有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稍有些年纪的国人,都能信手拈来讲述有关他的故事,全国人民为拥有这样一个伟人而倍感骄傲。

对于这样一个睿智、刚强、坚韧,近乎完美的伟人,若撷取他青涩的青年时代的一缕脚印,我们会发现伟人原来也同你我一样,曾有过青春迷茫;也和千万个普通青年一样,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但不同的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在于他重使命担当、重后天努力、重改过自新、重自强不息,从而走出了迷茫、摆脱了平凡、建立了丰功、完满了自我。

也曾为屡试不中而迷茫。1917年秋,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毕业。他国文成绩甚好,乃至蔡元培亲临南开为其颁奖,可就是理科成绩不好,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时兴东渡扶桑求学,1918年初,他到东京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日本东京东亚预备学校,刻苦努力补习日文,准备报考高等师范。周恩来在日记中写道:来日本已经4个月,日文无任何长进,眼看春季高考将至,不由得心急如焚。他的最后一句是:“用功呀,用功呀,时候不再给我留了。”但是很遗憾的是,他两次入学考试的结果是日文、口语都没有及格,未被录取。1918年7月3日日记:“早赴一高(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试验,上午考英文、物理、化学,下午会话、读写,余会话成绩甚劣,更没有被取得矣。”后来,又曾计划入京都大学政治经济科选科,但也未能实现。其他数十位同学考取了“官费留学”的资格,而周恩来屡考屡败,未能如愿。应该说周总理少年时代资质不占优势,而后来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展现博学多才、精通几国外语的风采,主要源于日后在长期实践中的不懈努力。

也曾为思乡思亲而困扰。1918年1月2日,他在日记中记道:清晨,焚好香,翻看妈妈的手抄诗遗墨,反复念了几遍,感到非常难过。周恩来妈妈去世时,他只有9岁,想着九泉下的妈妈是否还记得人间的儿子,他忍不住哭了。几天后,最关爱周恩来的八伯父去世,日记中,周恩来写道:已经3天没睡好,不知家中乱成什么样子,恨只恨身在海外,不能立刻回国,帮四伯父做事。但是转念想,如果不来日本,只有中学文凭,能做什么大事,恐怕于家无补。他最后安慰自己,家事放在心上,时刻用功,争取当年考上大学,然后一步步向上,“有个报恩的日子”,而现在,横下一条心,什么也不用管。由此可见,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多愁善感,甚至情感是脆弱的。他一生留恋的故乡,在他参加革命后,再也没机会回去看一眼。最令人动情的一幕是,有一次外出视察,飞机正好飞临淮安上空,他只让驾驶员在家乡的上空盘旋三圈,噙着泪说:“淮安,有我三个妈妈(生母、嗣母、乳母)的坟墓啊!”青年时代的思亲思乡之情在其时被一种伟大深沉的无私情怀挤到心里最幽邃的角落。我们可以想象在他晚年心灵最深处的那种痛。

也曾为一事无成而懊恼。离开了父辈、师长时刻在耳边的训诫,就会想着怎么舒服怎么过。同大多数青年一样,周恩来也有这样的经历。“来日本3个月,因为没有约束,人变懒了,1月的早晨很冷,便懒得早起,睡过10点才起床。”在1月3日的日记里,他发誓,一定要把“我这懒病”去掉。“要硬起来,炼铁石心肠、钢硬志气,不为利动,不为势屈。”可以看出,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和后来的人们熟知的坚忍不拔、鞠躬尽瘁的周总理判若两人。在阅梁启超文集时,读到“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如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他又快哭了。他推算梁启超写诗的年龄,不过28岁,联想到自己已经19岁,怎么也挤不进大学的门,不禁自惭形秽。那段时间,他常常觉得前途未卜,愧对死去的爹娘、伯父。可想而知,看到自己天资平平、感情脆弱、慵懒懈怠、一事无成,在这样的时刻,人极易怀疑自己——志大才疏,一无是处,对前面的人生路一片迷茫。这大概就是周恩来在“十九岁的最后一天”最酸楚的感受。

不过,大家也不要忘了青年周恩来的“偏科”问题,主要不是偏在“文理”上,而是偏在这样一个大课题上:是以一技之长报亲恩,做一个小家庭的好儿子;还是以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做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显然他更倾心忠实于做后者。在日本高考失利后,同学们都笑他不务正业、不脚踏实地,热心于社会革新理论,想的讲的都是忧国忧民的事,学习上分神,那是自然的事。他1919年回国,参加了五四运动,在天津创办觉悟社,成为青年领袖,自此走上了属于他的人生之路。一个人若是在自已不愿意、不擅长的领域里苦苦挣斗,不是一事无成,就是枉活一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