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难忘那一年的夏栽

2016-06-27 00:00:00    作者:朱禄山    来源:今日高邮

那是一九七三年的夏季。那一年,我刚刚二十岁,在生产队担任队长。那个年代,科学技术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生产力没有今天这样发展,物质财富也没有今天这样丰富,但人们的思想纯洁、善心清澈、民风淳朴、世情纯真、守望相助。那年的夏栽经历,使我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生产队有近二百亩土地,但人口一直徘徊在60人左右,劳力和半劳力占人口的一半还不到,是一个典型的人少田多的生产队,平时劳力就显得十分短缺。一到“四夏”大忙,各种农活纷至沓来,尽管我带领生产队社员起早带晚加班加点地大干、苦干,农活的进度总落在其他生产队的后面。那时许多农活都还是传统的耕作方法,收割、栽插全靠人工。因而一到夏收、夏栽时,劳动力倍感缺乏,恨不得把年过八旬的老人都请下地干活才好。那年秧门已开(即开始栽秧)了十几天了,由于生产队里有几个妇女夏收大忙累倒,能下田插秧的妇女还不到十人,队里的秧勉强栽了一半,按这样的进度,还需要十多天才能关秧门(即栽秧结束),急得我团团转。正当我心急如焚时,公社驻队干部郭科长到我队了解夏栽进度,我如实汇报了我队的插秧情况,以及进度不快的原因,其实不汇报也能看到。郭科长为我队的栽秧进度慢急得不由对我大声说:“许多生产队都已关秧门了,你们队还有一半田的秧没有插,太慢了,再说时间拖得太长也会误了季节,影响产量。”郭科长的一番话,让我十分内疚和不安,惭愧地低下头。郭科长似乎意识到他刚才说话态度有点简单粗暴,于是又和缓了语气说:“能不能想想办法,加快栽秧进度?”郭科长的话提醒了我,他刚才不是说许多生产队已关了秧门,何不请已结束栽秧的生产队社员来帮忙呢!我的这一想法得到郭科长的认可,他马上高兴地说:“屯沟大队不少生产队已经关了秧门,我马上回去帮你联系,下午给你回信。”就在当天下午,郭科长如约而至,高兴地告诉我:“找了屯沟大队三个生产队长,把你们队的困难一说,都答应无条件派人帮忙。大概统计了一下,有七十多个栽秧手,六七个挑秧的。哪天来栽秧,时间由你们定。”我连忙表示谢意,并和郭科长初步商定了来人帮忙栽秧的日期和各项准备工作。还对一些具体事项进行了落实:如来人招待吃一顿饭,两个“腰餐”;来人只管栽秧不拔秧;来人不带秧绳,我们放好秧格(正常情况下,栽秧的自己带一根塑料细绳拉成宽一米多一格,再在这格子里栽六行秧,当时称为六行条栽)等等。第二天我安排队里社员紧锣密鼓地做好各项准备:平整田块、撒好化肥、放好秧格、拔好小秧、安排伙食。

在约定的第三天一大早,屯沟大队来帮忙的社员在各自队长的带领下,陆续来到我们生产队田头。我向前来帮忙的人们一一打招呼,表示欢迎和感谢。这么多人下田栽秧,为了提高效率,我特意安排队里三名栽秧特快的男社员“打上趟”(下田领头栽秧)。这激起了外来帮忙的人们特别是女社员的好奇心和好胜感,她们认为我们队里的男社员太不自量力,竟敢“打上趟”,这太小瞧她们妇女了。语言上谁也没有表示,却在行动上拉开了架势。当大家一字儿排开,那场景好不热闹、壮观。外来帮忙的,加上自己队里的有八十多人,一趟秧就能排下几块地。此时竞争也在无言中拉开了帷幕,排在下趟的妇女们一下田就迅速栽起秧来,她们憋着一口气,决心把敢于“打上趟”的男社员甩下来,挂挂相(即现丑)。她们殊不知我们队里的男社员个个都会栽秧,而且栽秧速度绝不逊于女社员,这也是长期劳力缺少被逼出来的。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岂是她们想甩就能甩下?只见我们队里的那三名“打上趟”的 男社员,左手满抓一端秧把,手指快速地分拨着秧苗,悬空离土寸许,右手飞快地把一簇簇秧苗插入泥土中,头随着右手的插秧动作上下点动着,那熟练流畅的动作简直就是一场艺术表演。时间在人们无声的竟争中飞逝着,我们生产队的那三名男社员依然在整个栽秧队伍的后面快速插着秧,领着趟。那些外来帮忙的女社员们这才感到,她们是不可能甩下“打上趟”的男社员的,能够赶上趟(即进度)不被甩下来就不错了。我们队里田块南北有一百多米长,一趟秧需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栽完,最终首先上田埂的还是那三名男社员。那些外来帮忙的女社员们这时才由衷地心服口服,露出钦佩的神情。当第二趟秧开始时,我们生产队的那三名男社员请外来帮忙的女社员们先下趟,以示尊重。那些女社员们连忙婉言谢绝。依然率先下田打上趟的还是我们生产队的那三名男社员。这时秧田里的气氛轻松了许多,并逐渐活跃起来,欢声笑语不断。我们生产队的女社员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秧歌,外来帮忙的女社员们也放下矜持,先后和起了秧歌。人们在歌声中,缓解了疲劳,忘记了苦累。随着时间的流淌,水田在人们面前逐渐变成了成片黄绿的秧田。

那一天,在外来三个生产队的近八十名男女社员的支援帮助下,我们生产队就栽插完近六十亩的秧田。傍晚收工时,我提出要向前来帮忙的人们支付报酬时,三个生产队的队长和社员们都坚决不要报酬,并且说帮这点小忙,付报酬就生分了,谁家没有困难,帮一下是应该的。最后我只好代表全队的社员向他们再三表示感谢。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40多年了,每当夏忙季节来临,我总是回忆起那一年那一天的夏栽情景,回味并留恋那时的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真挚、守望相助之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