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0 00:00:00 作者:薛丰 来源:今日高邮
我所说的玖爷,不是红楼梦里一连串的“大、一、二……”纨绔的爷,而是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葆玖先生。
称呼一个人用上爷的,可褒可贬。常见于影视剧中,一呼众应、跺一跺脚地面震三震的江湖人物,也偶有普世救民的热心肠。玖爷有别于这种类型,他出生于陶朱之富的梅家,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民国公子,继承了乃父艺术风范,并对“梅兰芳体系”进行潜心研究,用现代化的手法,深入浅出地把以前着重听京剧,打造成既好听又耐看的艺术形式。说“雏凤清于老凤声”也不为过吧!他一生塑造了众多人物,是个让人敬仰的、舞台上雍容华贵尽显风流、脱下戏袍再现男儿本色的纯爷们。
他去世那天,细雨唏嘘,我在下班的路上轻和着雨丝,油然地吟唱,“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后来我才知道,在他的告别仪式上也一直播放着这首《梨花颂》,好像这正是他返土回归的写照。对于京剧,我没有培植这个爱好的土壤,是个边缘人,连票友也算不上,仅有的一点点熏陶,可能是因为爷爷。他年少时,曾是首长身边的红军小兵,多有接触宣传、动员抗战事宜。因为家事提前退伍回来后,常用二胡拉《红灯记》《打虎上山》等唱段,来抒发他那颗火热的心。此类京戏革命精气神有余,艺术性尚浅,常见情绪激昂、气氛悬张、握拳瞪眼之夸张的肢体语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更注重舞台的艺术性,无论是凤冠霞帔的风采女子,还是扎上威武大靠的将军,浑身散发着独特的个性魅力。此国粹当之无愧,我深深地感到自豪,喜欢舞台上的那种沉稳大气、喜欢演员从上到下有文化内涵的一身行头,听到高兴的时候,我往往也能哼上几句。因为气息不够,自然是缺少京腔京韵的,已经唱成了通俗的风格,我把这称之为初唱者自有一种疏拙之趣,并乐此不疲。想玖爷若是听到我的曲调,一定会鼓励、认可我这个70后,作为青年人还能这样喜欢京剧,对他来说也是欣慰之事吧。担负梅派传承的老人,正试图改革,与时俱进,将动漫元素糅合到京剧当中,可惜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个剧种不能没有人推广啊,否则我们到哪去看:接过帅印一身戎装的穆桂英、风流自在不可一世的虞姬、凌波独立衣袂飘飞的洛神、受尽苦难执着不屈的苏三……
记得有一年邮文化节,主办方邀请到了梅葆玖先生登台表演《贵妃醉酒》,作为久负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能在高邮这个不大的城市展示国粹之美,真是让我耳目为之一新。这是我与老先生唯一的一次远距离的交集,他那时也有七十几岁了,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开嗓一个长长的“海……”分分钟将作为其他粉丝的我“收买”。贵妃曳珠顶翠,在灯光的照耀下,那流光溢彩的玉搔头闪烁,久久地撞击着我的心。玖爷倾斜着婀娜身躯,媚而不俗的姿容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观众听得很投入,不停地喝彩,仿佛玉环的美酒洒向了我们,大家已有微醺之意。那时手机还没有视频功能,要是当时拍下来,现在就是珍贵的影像资料了。京戏没有先声夺人的气势,一个字眼也许就是一个酝酿许久的故事,当达到了一定火候的铺成,耐下心来你就会尝到它的真滋味。
愿在天堂的玖爷,能与那些鲜活的角色齐聚把酒话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