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读杨绛《我们仨》有感

2016-07-10 00:00:00    作者:周卫芳    来源:今日高邮

早听说过杨绛的《我们仨》这本书,一直没机会买来读。朋友帮我买了杨绛先生的三部作品,包括这本心仪已久的书。拿到以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页,看了第一句,就喜欢上了,心里还不住地念叨,这才是我想要看的书。

杨绛先生,无需冠上钱钟书夫人诸如此类的称谓,不必叨她先生的光,本身已够出名。她既是翻译家,又是小说家、戏剧家,真正的才女一枚。

我用了四天时间,把三本书看完,合上书,跟女儿聊心得感受。女儿说,杨绛先生一生很悲惨,女婿文革自尽,爱女死于癌症,老伴又先走一步,留她一人在尘世煎熬。女儿所言极是,杨绛先生一生颠沛流离,她没有抱怨,而是坚忍地活下去,用笔记录他们仨的温馨往事。杨绛先生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

尘世间烟火的日子,不易打发。婆媳关系,家庭琐事,生计问题,两地分居,小孩教育,都需面对。夫妻感情不被琐碎的生活磨失,日久弥新,这需很大的智慧。杨绛做到了,用她智慧的大脑、乐观豁达的态度打败了生活的重压,把小家庭经营得温馨又美满。

男女在一起,皮囊的吸引永远是暂时的,美女总要迟寞,帅哥也会老去,个性的吸引、精神上的对等才是美满婚姻的基石。

钱钟书与杨绛这段婚姻,钱家并不看好,即如钱老太爷不看好大公子,认为他不会做出什么成就来。

杨绛不理会这些,她与钱钟书相知相惜,尊重欣赏对方。杨绛相信她先生的才华。钱钟书对于爱妻,也是欣赏得不得了,誉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他们夫妻心有灵犀,举案齐眉,在学术,事业上互相提携,研习诗歌,阅读写作,探讨外文,共同进步。

中国式姻缘,讲究门当户对,无可厚非。现今,物质的登对似乎高于一切,房子够大了,车子是名牌,工资够高了,那就差不多了。品性、志向、精神上的对等似乎无足轻重。很多夫妻,看不到对方的优点,吵起架来,互数对方的不是,缺乏理解包容,当有外来诱惑时,婚姻解体得也快。

杨绛对钱钟书的感情,没用“爱”或“喜欢”等字眼来表述,而是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展示。

钱钟书虽拙手笨脚,却不失为一个模范丈夫。在英国求学时,每天早晨,他做好早饭端上床给爱妻享用。这个大才子,生活上很仰仗爱妻。家里门轴、台灯坏了,诸如此类应男人解决的问题,他无法应对,跑去劳烦住院生孩子的老婆。杨绛也不恼,每每都是一句:“不要紧,我回家修理。”她似乎是万能的,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任何问题。

从书中看出,在英国求学是钱钟书、杨绛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杨绛在学业上很有建树,是清华的研究生。钱钟书是庚子赔款的公派留学生,为了丈夫的学业与前途,她陪读前往牛津。当时,他们新婚燕尔,浓情蜜意,很享受牛津恬静闲适的乡野生活。

他们伉俪情深,生活并不富裕,一生大部分时间居无定所。刚回国时,他们寄居在双方父母家,常因工作分居两地,直到六十多岁,才有自己的小窝,真正意义上的家。在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夫妻各自下放到干校,分居两地,互相扶持鼓励,共同度过那段屈辱的岁月。

杨绛在书中处处显示对钱钟书的爱慕与欣赏,对于爱女,也赞不绝口。钱瑗出生在牛津,从小极喜观察,对一些细节也不放过。当表姐上课时,小钱瑗就在那儿旁听,把课上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受父母影响,钱瑗博览群书,学识广博,执教于北京师范大学。

对于宝贝女儿,杨绛既有母亲的爱惜与骄傲,也有很多不舍。钱瑗是母亲的左右手,她做了一手好菜,调理照顾父母。父母被打成右派,去干校劳动改造,她是父母的精神支柱。不幸的是,钱瑗从小体弱多病。当她生病住院时,杨绛先生已八十几岁高龄,不得不奔走于两家医院,照顾年老的丈夫和生病的女儿,直到至爱一前一后分别离世,身体及精神上的痛楚可想而知。杨绛先生挺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坦然坚强地面对一切。

杨绛先生这本书,用一个字“爱” 来概括。有了这东西,家庭这一叶小舟,可在大海里迎风破浪,勇往向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