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0 00:00:00 作者:雪安理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良师益友之一,是高邮文联第一任秘书长陈正同志。他已经85岁了,年事已高,又从不愿抛头露面,市文艺界的小青年几乎都不太了解他。陈先生热爱党的文艺事业,擅长诗歌、戏剧创作,为高邮文艺创作、群众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多奉献。
我清楚地记得,离开造纸厂调进文化馆时,他并不认识我。见面不久,他和秦成荣馆长商量,让我和金实秋同志负责编辑《高邮文艺》。按理说,文化馆办刊物,不需他操心,但实际上《高邮文艺》由他负责主编是我们的幸事。一是他担任文化股长,可以直接向时任文教局副局长张展同志申请拨给馆里一些创作经费。二是他懂创作,是位内行领导,对刊物的质量把关较严。在他指导下,《高邮文艺》刊载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曲艺等作品,免费发至全县文化站并对外交流,培养了一批业余作者。
接触时间长了,我对陈先生有所了解了。他17岁时就读于高邮中学。1951年的一天,开蛋行的父亲陈国文对他说:“解放前,新四军干部曹永钦把我们家当成秘密联络点,相处很好,现在他当上了全椒县县长,来信要你去参加革命工作哩。”陈正动心了,初中尚未毕业就去全椒县乡下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一年后思家心切,恳请曹县长让他回家。全椒县文教局一纸公文,高邮县文教局接收他并安排在闵塔区当上了太平小学校长。两年后,区政府领导见他能写能画,任命他为区文化站站长。1956年,正式调入高邮县文化馆,陈先生青年时代的所谓仕途乃一帆风顺。
新中国的天是明朗的天,青年的陈正好喜欢。大跃进年代,陈正创作的民歌《高邮是个好地方》逢会必唱,全县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省《江苏教育》杂志发表后被列为地方教材。他创作的戏剧《小清河上》发表于《新华日报》、河北省《俱乐部》杂志。著名诗人、时任省文化厅厅长王鸿1991年有文字表述:“陈正出生于大运河畔,高邮湖边,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十分熟悉养育他的这方土地,对故土怀着深厚的感情。从1955年开始,他即陆续在《萌芽》《雨花》《延河》《新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诗作。”有段时期省《新华日报》几乎每月都刊登他的诗文作品。王厅长赞叹:“陈正同志的诗作在炼字、炼句、炼意方面还是颇具功力的。”他还评价:“沈从文先生曾在自选的小说选集的题记上写道,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成长于中国这个环境中的中国人,应当和中国的一切分不开,只有和中国的一切分不开,他才可能成为中国的诗人,读了陈正同志的诗,颇有感触。”为此,王鸿同志为陈正的诗集《运河风情》欣然作序。
陈正曾花一个多月时间,深入乡村采访调查,多次召集座谈会,写成一篇农村巨变的长文,稿子经文友热心推荐,专家加工,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公家出钱,印了单行本,自己却成了第三作者。他调侃道:“署名虽然成小三,宣传高邮也心甘。”他说:“我真心希望文艺家、作家要专心、静心搞创作,不要过分看中名利。名利其实是个沉重的包袱,文人一旦背上了它,一辈子会活得很苦很累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在陈正倡议和主导下,成立了高邮县文教局创作组,由组织部行文,他任组长,我任副组长,正式创办文艺刊物《珠湖》。刊名由杨汝 题写,后来经陆建华同志与汪曾祺先生联系,重题刊名,以壮刊威。刊物日常编辑工作,由我和胡永其承担。在当时全县没有一份报刊的情况下,《珠湖》以她独特的地位,把许多热爱文艺的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珠湖》创刊号三套色,48页,首印2000册。后在司徒乡马金奎书记支持下,第二期发行5000册。鄙人在公园防震棚门前设摊专卖,赤膊上阵,毫无愧色。
高邮成立文联,陈正荣幸当选为秘书长,我选为副秘书长。《珠湖》成为文联的刊物,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在陈正的运筹下,我们一边编辑《珠湖》,一边抓戏剧创作。他在出差的火车上,买了一本《收获》,上面刊登一部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他在途中看完了,回邮的第二天,找我和胡永其,决定写一部八场大戏,戏名《女儿泪》。集体讨论提纲,三人各写两三场。写出来以后送宣传部审查,某部长提出了否定意见。陈正据理力争,气得面红耳赤。事后,我们劝他不要和领导顶牛。他说:“我不是为自己私事固执己见,怕什么?”在陈正坚持下,申请文教局特批300元酬金,请省锡剧团派来导演,使《女儿泪》排练成功,县内外演出近百场,受到上级和广大观众好评。
我的良师益友陈正饱含文化人的气质和才情,更具备仁爱者的正直和坦诚。他清廉简朴、执着淡泊地在高邮文艺战线上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虽然没有创作出宏篇巨著,但在普通的文化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如今老伴已去世,他常常骑着一辆三轮电动车在大街小巷转悠,许多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股长!只要有人一叫,他总是礼貌地点头应答,显露出童真憨厚的笑容,满脸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