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2 00:00:00 作者:淖柳 来源:今日高邮
——读报告文学《不屈的脊梁》
一
玉兰花开了,一朵朵、一棵棵、一排排,开得肥硕、洁白、清香。初夏的雨,淅淅沥沥,玉兰花流溢着晶莹的雨珠,像是从水里捧上来的。树更茂,叶更绿,花更白。
雨天里,我再次捧读正安所著《不屈的脊梁》(以下简称《脊梁》)。读着、想着,张椿年总经理还是穿着那件蓝外套,还是打着那把格子伞,正满面春风地从书中走来,从玉兰花中走来。我迎上前去,紧握他的双手,手还是那么有力,只是有些凉。当我正要责怪他:您跑到哪儿去了?怎么这么长时间见不着您?张总眼光有神,朴实微笑,轻轻摆手,慢慢退回到玉兰花中。我欲追着、拽着,就是追不上、拽不着。透过 细雨,望着玉兰花,我发呆了。
二
细读报告文学《脊梁》,张总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显像”。我是高邮电子口职工,1976年被安置电讯器材厂,和张总同属电子系统。到了市委办后,也多次采访过张总,撰写过张椿年和“升达”的文稿,有的还在省、市信息和内参上刊发。在我的内心深处,也是把张总引以为自己的人生楷模之一。因为太熟悉了,我想细细看看:正安笔下张总的形象;想好好摸摸:张总的体温和足迹。读读、忆忆、想想,对《脊梁》总体感觉是,所撰真实,情感丰沛,语言真挚,形象如椿。通读《脊梁》,让人感叹:好人就在身边,张总就在眼前。只有把民众举过头顶,民众才会把他深藏心底。如一赢得钦佩,不屈成就事业,执著决定成功,平凡孕育伟大,创新斩获未来。好!脊梁是这样铸就的,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三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脊梁。从动议、思考、立项、采访、提炼、撰写和修改,正安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作者以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做了大量的采访和资料反刍工作。兰花绽放,不仅靠枝叶输送营养,更有根系深扎大地。张总的“三个不屈服”,即“不屈服于命运”“不屈服于贫弱”“不屈服于诱惑”,不是凭空生成的,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思想根基。抓住“三不屈”,特征独显,境界立出,运笔生风,形象别具。
《脊梁》不仅回答了不屈的“其然”,更回答了不屈的“所以然”。作者以率真的镜头、散文的笔法,再现了张总在家庭、社会的背景下,从高考被岐视、下乡办学落空、东北谋生、从戎患病、在工业战线打拼、摸索规律改制、投资西部“宏远”、关爱员工和温暖社会等人生轨迹和不屈的奋斗历史,铸造了张总不屈进取的生动形象。张总的不屈,得益于党的教育和关怀,得益于父亲以《三字经》《弟子规》的启蒙教育,得益于老师的关爱和帮助,那些在困难中向张总伸出援助之手,成了张总不屈脊梁中最坚固的钙质。如“三年困难时期”,过去的佃农送来了度灾的食物;沈阳市苏家屯第二无线电器材厂厂长慧眼识才,将在车间一线的椿年调到厂部工作;接兵部队首长一眼相中,执意带走椿年到大熔炉里锤炼;县里分管工业的领导,用在企业开现场会的方式,为张总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港商折服张总的人格,给予牵商引资帮助,等等。让没有接触过张总的人,也从心里认同和佩服作品真实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
四
艺术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将真实的事实化为成功的文学表达,需要审察、提炼的才能和精准表达的智慧。《脊梁》真实再现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从张总经历转折点中,抓住其思想精神的特点,铸造人物形象的亮点。张总从服装厂质检科科长到电器厂质检科科长,再到模具厂厂长、元件六厂厂长、升达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路走来,坦途鲜见,断桥常现。张总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才能,化解之、创新之。作者在考察和撰写时,没有“引导过渡”,没有“任意拔高”,没有杜撰“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真实再现处在时代、单位、人生转折点的张总,实事求是地推进事物朝着积极方向的转化。1983年11月,张椿年任模具厂厂长,为了正常发放员工工资和积累基本的发展资金,他因势利导,走了两步棋:一是向供销社兜售了厂里仅有的几吨“666”农药,是时上级刚刚发文禁止生产和销售这种农药;二是开辟一切路径,为正在建设中的棉纺厂加工钢结构件。如果戴着“极左”有色眼镜看,销售禁止的农药,那可是企业家的“原罪”。但作者没有从“高大全”出发,而是真实再现特定条件下张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坚持“发放工资”是硬道理,“工厂先转起来”是硬道理,历史地书写人物心境和发展轨迹。张总的这种创新性思维与实践,善于走实棋、活棋、绝棋和新棋,在产品研发、人才引进、企业改制、经营管理、补偿贸易、合资合作、西部开发等方面,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能准确把握张总思想之基和精神之脉,运用白描、特写、回环、叠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摹张总不受干扰,专心致志,始终把牢决策之舵,科学施策,完胜实践,把企业引向一个个成功的彼岸。通过勾勒处在历史转折点的张总,以及若干真实生动细节和平视待人接物风格的呈现,人物形象自然、丰满。港商范晋锐先生动情地说:“我原来对共产党不了解,是从张椿年身上了解了共产党,了解了共产党员的企业家。”精当评价,掷地有声;铁铸形象,巍然屹立。确是水到渠成,中流砥柱,显得分外可信可钦、可佩可亲。
五
七十功名尘与土,八千路云和月。张总走了。他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他为高邮工业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增值。张总如“河”,好似流淌不歇的运河,依然静静滋润着大地;张总如“容”,犹如一块硕大的电极箔容器,依然不断地为高邮经济和社会发展释放着能量。花落春仍在,叶飘树且直。《脊梁》,就是献给张总的一朵硕大的玉兰花。人们对张总的怀念和学习,也会成为年年盛开的玉兰花。
马云说:“当一个商人,其实很不容易,在中国做企业有成就感,有很大的责任感,但这个阶层不太被人认同,确实是挺辛苦的,这个群体需要被人认识,这个群体需要发挥他的价值,这个群体需要进步。”张总是这个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我们有责任理解他、感恩他、宣传他、学习他,让他的事迹、精神和形象,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