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来源:今日高邮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椿年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两年半了。在这近30个月的时间里,我时常想起他,始终感觉椿年没有离开我们。去年下半年,中国作协会员姚正安先生花了大量心血著成的长篇报告文学《不屈的脊梁》,我几乎是无事就翻,和椿年交谈的一幕幕旧景,犹如就在昨天。他那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言谈,潇洒的手势,用俄语演唱《红梅花儿开》的姿态,历历在目。一遍一遍地读,一段一段地嚼,读后更觉椿年犹在。
我和椿年相识于1988年秋天。我俩因各自原因,均未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省委组织部与省委党校为给一大批未能进高等院校读书的老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大专学历的在职的机关、乡镇干部和县属企业负责人一次深造的机会,举办了本科函授班,设对外贸易和行政管理专业。我们20多位同志经当时的县委组织部推荐到扬州市委党校集中复习迎考。椿年在20多位学员中,年长、有知识,被大家尊为学长;几十年奋战在高邮工业战线,不断创新,大家称其智者。
椿年好学。少时椿年,聪明过人,但因其家庭出身影响,未能进入高校读书。高中毕业后,冒名去大连当过兵,后被退回;在横泾公社农中当过教师,直至校长;后到县服装厂工作。要学习,吸收新鲜知识,一直是其夙愿。在扬州市委党校复习迎考期间,天未亮他就起身,在走廊电灯下背定义,学英语,一个多月的复习,不仅应考各种成绩优秀,就连不计入总分的俄语也是靠前。他对党校函授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总结为“集中授课,分散自学,严格考试”。当年他已49岁,与大多数年轻人一起坐在课堂上,头发斑白,他一点不难为情,对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老师,经常举手提问题,犹如回到少时课堂一般。三年函授学习中,每当集中授课,总是安排好厂内工作,放手让年轻人干,风雨无阻去学习,很快掌握了对外经济、对外合作、对外贸易实务等理论知识。现在升达集团领导成员中之所以个个能独当一面,与椿年那时放手让他们工作、锻炼成长是分不开的。
椿年睿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县电子工业局任命椿年为县元件六厂厂长。当时的元件六厂,离倒闭已不远,穷得仅有10多万元资产,手工式生产电容器,动作慢且质量差。椿年思考变更生产资料、进口设备需50万元美金、350万元人民币,哪里来?当时他就考虑补偿贸易、“三来一补”,让境外提供先进设备,并联系了一家企业。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要搞外补贸易谈何容易,第一道关配额扬州市计委就不同意。报告在身上,无法找人批,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扬州市委常委在党校集中学习,中午市委姜永荣书记和我们一起排队打饭,椿年并不认识他,我鼓动其找姜书记。他放下手中饭碗,找到姜书记,说明缘由,结果姜书记在报告上转批扬州市计委办,打开了元件六厂补偿贸易之门,也开创了高邮利用外贸先河。字典中对“睿智”的解释定义是“英明有远见”,在椿年身上我得到了诠释。
椿年执着。椿年干事业不事张扬,坚持不放。自搞了第一个补偿贸易项目后,元件六厂又搞了两个补偿贸易项目,销售规模6000万元。1995年他组建升达集团,南下广东寻求宏远集团投入,生产电极箔;2000年征地40亩,投入二期;2004年征地60亩,投入三期;2007年征地100亩,投入四期。在椿年的努力下,广东宏远已在升达集团投入3.4亿元,使之成为国内最大一家中低压电极箔生产基地,完全替代了进口。同时,创造了两个国家发明专利,升达集团正向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迈进。
我因与椿年是挚友,交谈就较随便。当问及他作为高邮知名企业家,为什么经久不衰、常青不倒时,他淡然一笑说:“搞工业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时要不断学习,发展与学习为伴。另外,办厂至今我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说得多好啊,这是椿年办厂真经。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椿年领导过的升达集团在新班子奋进下,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