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季公之悟

2016-08-21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我妻子在县城某一所中学任教语文。某一天,妻子拿了一道作文题给我,让我帮助审审题,找找角度。

那是一道供材作文题,由头是文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段话。原话是这样的: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要求学生阅读此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800字的文章”。

我一看材料还真的懵住了。我不知道季老爷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语言是有环境的,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那么语义就有不确定性;就像多音字一样,读什么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

但是,应试作文与我坐办公室里、一个人优哉游哉地边思考边敲键盘是截然不同的,它有时间限制,又是没有一点条件可讲的。铃声一响,白卷就是零分,谁也不会怜悯你,更不会有谁询问原因。有点残酷,但也公平。

尽管如此,还是得想,不能向妻子交白卷。

想着想着,我有点埋怨起季老爷子,您如何生出这么个想法,而且还“恍然大悟”,您到底悟出了什么,用了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紧急刹尾。您或许痛快了,但苦了孩子们,也苦了我这个小老头。

我一遍遍地读,不是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吗?

读着读着,思想却岔到了《论语》上,我聆听着子贡与其师孔子的一段对话。

(某一天)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好?”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也没有语言环境,但这段话的语义还是十分清楚的。

大意是说,子贡有一天问孔子,满乡的都喜欢某一个人,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还不行。子贡又问道,如果满乡的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样?孔子说道:还不行。最好是满乡的好人都喜欢他,满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孔子的分析是辩证的,好人不可能喜欢坏人,坏人也不会喜欢好人。好人是因为坏人而存在的,两者不可调和。一个人,如果人人都说他好——好人也说他好、坏人也说他好,我以为此人不是老好人、和事佬,就是糊涂蛋。进一步说,无论多好的人,都不可能人人说好。

我由此得到启发,季老爷子希望通过自己对别人都好,而达到别人都对他好,是美好又不乏天真的愿望,或者是一种臆想。

而且,有谁会对“每个人都好“呢,我们会去对江洋大盗好吗,会对杀人越货者好吗?那不成了善恶不分之人。伊索笔下的农夫倒是对一条濒死之蛇好过,将其放入怀中,谁知反遭蛇咬。农夫临死前叹道:“吾欲行善,然以学浅故,竟害己命,而遭此恶报哉。”

季老是智者,显然不会如此。

再说,即使你对每个人都好,人家也不见得都对你好。

举一个例子,一个富豪施舍乞丐一块钱,与一个穷人从自己饭碗里拨出一撮饭给乞丐,乞丐会说谁好呢。答案是非常了然的。

人的地位不同、要求不同、境界不同,那么判别是非好坏的标准自然不同。

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看重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期望好心总有好报。

人世间,以怨报德、恩将仇报的故事屡见不鲜。

这样说来,是不是可以不做好人、不行好事?当然不是。做好人、行善事,是一个人的良知;不做坏人、不行恶事,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是一种道德的坚守。为善去恶,为己而非为人。

行善事,不图回报;做好人,不期有誉。为人行事,凭着良知,坚守底线。这才是一个人的本分。每做一件事,都要听听外界的反映,都要看看别人的脸色,乃至于听到一点非议之声,就痛苦万分,如此则过于功利不说,活得也太累了。

这或许就是季公之“恍然大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