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2 00:00:00 作者:汪泰 来源:今日高邮
别了,新小!
不是我们离开了她,而是她离开了我们。
新小是指新巷口小学,已有百年的历史。她曾经是东大街(如今是人民路)这一片区域的唯一一座小学府。我的叔父和几位姑妈都曾在这里读过书,有意思的是我的二姑妈三姑妈四姑妈师范毕业后都曾在这里教过书(2013年,在镇江的二姑妈一百岁生日寿宴上,从介绍姑妈生平的PPT中,我才得知二姑妈也曾在新小服务过)。
我在新小上了一年级和二年级。一、二年级是在新小分部。当时新小校舍不够,把在东边不远处的炼阳巷里的观音庵改为新小分部,好像是一座木制的二层小楼,四合院,天井勉强能容下几个班集中。
那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天天集中在操场上唱歌,至今还会唱:高邮本是好地方,金山银湖比不上,运河身边流,鱼虾满池塘,双黄鸭蛋名声大,年年丰收鱼米乡……这一段的童年是伴着饥饿长的。
三年级起我转学到泰兴县随父母亲去了。六年级我又从泰兴转回高邮,又来到了新巷口小学读书,还是当年那个班。
那是1964年秋季开学,学校有18个班,三轨。在当时,那可是一个上规模的学校。当时校长是徐金印女士、郎秀清女士,教导主任姓贡。六年级三个班,六(1)班班主任卢善诚老师,六(2)班班主任梁克湘老师,六(3)班班主任刘奇堂老师。我在2班,梁老师教语文,数学老师姓姜。数学课没上几天,姜老师治疗血吸虫病,由徐校长教我们数学,直到毕业。那时因为初中不差老师,好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被分在了城区的小学,卢老师梁老师都是这样分来的外地老师。
一开学的早读课上,老师要求读毛主席的《反对自由主义》,还要求背诵,得背给老师听。
我们的音乐老师是马发祺老师,印象中的马老师花白头发,高个子,很精神。上课伊始,学生站立,跟着马老师的脚踏风琴练声:咪——咪——咪——咪——,麻——麻——麻——麻——,马——老——师——好——,同——学——们——好——。然后坐下上课。最没意思的课是珠算课,老师上了岁数,一团和气,教到多位数乘法时,没几个学生安心听讲。
六年级三个班都在二层楼上,我们的教室窗口正对着南面的操场。那时少先队大队活动很多,每到大队活动,学校的鼓队都要在操场上预先敲鼓排练。第三节课,排练的鼓队在操场上走来走去,看着窗外神气活现的鼓队,班上男生很生气,为什么这次鼓队不是我们中队?鼓声惹得我们没有心思上课,都盼着下午的活动。
学校的大队活动就是一个社会开放日,活动时,校门照例是敞开的,方圆一二百米内的妇女、老人们,搀着大的、抱着小的,学生方阵的后面围满了人。
那时课外活动很正规,搞得有声有色。我至今还记得一次故事会,是刘宝康老师讲故事,教室里外小听众爆满。
学校还组织六年级学生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我转来不久,电影院放映电影《雷锋》,学校组织了一个二三十人的学生笛子队去配合渲染气氛,学校给配置了好多短小灵便不用贴膜的小竹笛——军笛。为了练习吹笛子,每天早读课上突击练习,从《东方红》开始,来熟悉指头与六个孔的关系。个个男生过关,选出吹得好的,一到课余,教室里便是笛声一片,从开始的呕哑嘲哳,到后来的行云流水,同学们都很努力,唯恐选不上。我也学会了吹笛子(其实大家只是学会发声,并无技巧与指法),并荣幸入选。笛子队跟在电影院的宣传车(板车)后面,车一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笛声便响起来,同学们很是出了一阵风头。
毕业考试后就是初中的升学考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认真,但我们还有很多看课外书和玩耍的时间。那年升初中的作文题目是两个,一个是:《写给越南小朋友的一封信》;另一个是《难忘的一堂课》。考场上我很高兴,因为这封信,老师让写了多少遍了。
升初中考试后,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参加了学校新楼的建设,我们两人一组用箩筐把砖头从城北小学抬到新小。小小个头,把十几二十块砖头抬近两里路,还真不容易,中途要歇一次。看着码好的砖堆,摸摸又红又疼的肩膀,心中着实自豪:我们也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出了力。
后来,我知道的许多年轻老师都被抽到初高中去了,还有好多人改行当了干部,我的班主任梁老师后来抽调出来参加工作组,然后到红旗中学,再后来到烟草公司当了负责人。
我不知道从这所学校走出去了多少名人,但我坚信,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都是人才。我自豪,为新小曾经有过的辉煌。
改革开放后,新小的班级数达三十个,教学质量也名列前茅。再后来,城市东扩南移,人口随之减少,加上择校之风兴起,生源不足,附近农村孩子要上城读书,聊作补充,如今已不能再维持,今年终于不再招生。
别了,新小。
别了,高邮北门外的百年老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