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6 00:00:00 作者:高奋强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不多,现存的两处驿站遗址,均属明代,一处是水马驿站,即盂城驿,在高邮古城南门外;另一处是我国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驿城,即河北怀来鸡鸣山驿。河北的驿城我未曾去过,但高邮的盂城驿我却多次参观。有一次我陪父亲去参观,父亲不留神将照相机掉在车上,还以为丢了,居然参观中未拍成照片,留下诸多遗憾。后来照相机找见了,我拿着拍了许多盂城驿的照片,只是未将父亲的影像留下。
我这次陪南京老唐、深圳文川等客人到盂城驿参观。我们驱车沿运河堤到秦邮亭前停下,然后下车拾阶穿过一道石坊,经一条小街巷,便来到盂城驿门前。穿门而入,便是皇华厅,其后是驻节堂,再后是库房,右手入一道门,便是礼宾轩,向前便是马神庙,再向前便是鼓楼。甘棠轩在皇华厅左手边的一座小院内。皇华厅墙壁上有关于驿站的一些说明,譬如邮驿名词解释、邮驿时里限、盂城驿分工职责表、盂城驿马车船统计表等。驻节堂前有汉白玉马可·波罗雕像,因为在他的游记中专门有一节记载了高邮。礼宾轩内有各种与盂城驿有关的资料展出,大多是模型,轩前小院中还有一个日晷模型。马神庙中祭祀马神,庙前有一尊马的雕像,马棚里还有两尊马的雕像,马棚前有一个石马槽,说明上写清是明代留下来的文物。鼓楼以前是可以登临的,但今天却不许登临,只好作罢。
明代程春宇专门编了水驿捷要歌,将南京至北京3300里46处水驿名称均编入其中,凡记住这首捷要歌,便记住了沿途所经水驿的站名。古人还专门编绘了两京邮驿图,将南京至北京沿途所经驿站均绘入其中,一览无余。在马神庙左近,有一尊蒲松龄的半身雕像。看了介绍才知道,蒲松龄曾经在盂城驿代好友孙蕙管理过邮驿事务,还专门就盂城驿的管理问题代孙蕙写过呈文,即《高邮驿站》,将存在的问题揭露纸上,呼吁“救一线危驿”。
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在盂城驿小住,并留下过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剌写过《秦邮驿》:“二月好风吹渡淮,满湖春水绿如苔。官船到岸人多识,楚馆题诗客又来。近水人家杨柳暗,禁烟时节杏花开。一官迢递三山远,海上星槎几日回。”明代诗人邵宝也有《盂城驿即事》:“盂城驿前吟夕阳,高邮湖上好风光。红纷菡萏初经雨,绿满蒹葭未受霜。远浦有波皆浴露,近堤无路不垂杨。南来时有吴江棹,却倚船家问故乡。”
相比古代,现在的交通很发达,可是想想当年“家书抵万金”的年代,邮驿是何等重要,在这条艰难跋涉的邮驿路途中,发生过多少故事,只是少有人记述而已。当跋涉在途的疲惫旅人能够望见一座邮驿,能在其中小憩,并且能够换乘车、马、船,休整后继续旅程,他们是何等欣慰。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今天尚如此,古代则更不必说。离开盂城驿,我们驱车沿大运河向南疾驰,继续我们的游览之旅。